|
|
|
緊縮過后流動性為何更寬裕了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特約撰稿 魯政委 連續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出臺后,8月份的流動性過剩顯得愈加嚴重了。筆者分析發現,緊縮政策出臺后央行對沖的放松,以及貨幣無明顯緊縮下的信貸減少,構成了歷次緊縮政策后流動性更寬裕的主要原因。 似成一條經驗規律 如果采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差和貸存比來衡量流動性情況,8月份存貸差較上月有所提高,為10.51萬億元,達到了2002年以來的最高位。與此同時,貸存比也較上月下降了0.24個百分點,達到了67.56%,為2002年以來的第三低水平(2006年2月為67.53%,3月為67.33%)。上述數據表明,加息之后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更嚴重了。 進一步地,如果我們觀察2003年以來央行歷次緊縮政策后的情況,不難發現:在每次緊縮之后,至少在緊鄰其后的月份,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都出現了相對寬裕的情況。這似乎已經成了一條經驗規律。 原因之一:對沖放松 分析新增外匯占款和公開市場操作對比情況數據,不難發現:幾乎在每次緊縮政策出臺之后,外匯占款新增額與當月對沖額(凈回籠貨幣)之間的距離都較此前有明顯拉大。這意味著:出于對短期內可能存在過大沖擊的擔憂,央行在每次緊縮政策之后都相對放松了對沖操作。 我們構建了公開市場操作與外匯占款、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回歸方程,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上述推斷。 正是因為對沖操作的放松,使得在有后續月份數據的5次(即除今年8月份的一次上調準備金率和一次加息)緊縮政策操作歷史中,有3次在其后一個月中的基礎貨幣同比增長出現反彈。 原因之二:信貸減少 與國外緊縮性政策通脹伴隨著貨幣量的相應收縮不同,我國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措施并未在貨幣量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就像前文所分析的,在緊縮性政策后,央行反倒常常放松了對沖操作,由此導致緊縮后貨幣供給并無顯著減少。與此同時,我國每次的緊縮政策出臺,通常都伴隨著各種形式的“信貸控制”,這使金融機構不得不壓縮信貸。在供給無顯著減少,但需求(主要是金融機構壓縮信貸)卻顯著降低的情況下,緊縮后銀行間流動性相對寬裕就是必然的了。 相關數據也證實了上述判斷,自2003年以來,總體上,貸款同比增長較快的時期也是貸存比相對較高的時期;反之,貸款增長較慢的時期,也是貸存比相對較低(流動性寬裕或過剩)的時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