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三要素 聽海歸博士談創業甘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5日 14:10 《理財周刊》 | |||||||||
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海歸博士、下崗工人、大學畢業生、家庭婦女等等,無不卷入創業大潮。除了資金、技術、市嘗環境等硬件外,創業者自身最寶貴的軟件素質是什么? 2001年歸國創業,用在澳大利亞自主研發的多晶硅薄膜專利技術與中方股東共同興辦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海歸博士施正榮,接受記者采訪時,結合自身經歷,把它概括為“自信、控制、溝通”,給人啟發良多。
自信——創業的關鍵 施正榮當年歸國創業時,有許多人不理解,認為他所擁有的太陽能技術太先進,在發達國家才有用武之地,而在中國當前經濟粗放型發展階段沒有前途。 施正榮卻堅信自己的專利對發展中的祖國大有裨益。他說:德國等太陽能利用先進國家,已發展到居民購買太陽能屋頂發電系統,安裝在住宅頂層,白天把生產的電能賣給并聯電網,晚上再把電買回來;居民已從電能的單純消費者,變成生產者+消費者,而我國利用太陽能發電幾乎是空白。人多資源少的國情,決定了太陽能發電在中國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因此毅然決定回到祖國開創太陽能發電事業。 2002年7月,尚德公司第一條1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投產,今年公司的生產能力將達到50兆瓦,2006年之前要實現100兆瓦的生產能力。3年多時間里生產能力翻10倍,充分說明了太陽能發電事業在中國的光明前景。太陽能發電還引起了我國高層領導的關注。據了解,國務院已成立國有戰略能源研究小組,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這個小組委托清華大學做專題研究,研究人員1個月前悄悄來到無錫,實地考察無錫能否成為我國屋頂并網發電的試點城市。 施正榮博士說:我記得在哪本書上看到過康熙皇帝的話:一個人決定做一件事不容易,決定不做一件事同樣不容易。我要是沒有充分的自信,就不能趕上我國太陽能發電事業的春天。因此,我覺得自信是創業者的第一要素。 控制——創業的利器 施正榮認為:自信是解決理念層面上的問題,控制是解決操作層面上的問題。控制包括對內(企業)、對外(市場),但最重要的還是對自身的控制。 雖然頂著海歸博士、國際光伏(光生伏特效應)領域著名科學家的光環,但企業是靠實績來說話的;實績尚未彰顯的階段也是一個創業者最容易被懷疑的階段。施正榮介紹:他經歷的這個階段主要是在2002年。這年3月,他到無錫創業已經8個多月了,可是生產線還未投產,產品尚未問世。當時有人對此產生了懷疑:洋博士行不行?這個廠會不會搞砸?施正榮認準一點,什么也不說,行動和成果最有說服力。當年9月,第一條生產線調試一個月后,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就超過了對董事會承諾的14%,對技術懷疑的聲音消失了。接著2003年2月到6月,尚德太陽能電池和電池組件赴德國、荷蘭、日本參加4個國際新能源產品展銷會都大獲成功;又實現了對南非的首次出口。當年銷售完成1.3億,利潤超過1000萬,這下對產品市場懷疑的聲音也消失了;而今年銷售預計將完成8個億,實現一次大突破。 除此之外,施正榮還特別注意對成本的控制。他說,如果成本擴大和公司擴大成正比,企業還是會垮掉,因為盈利能力沒有增加。而控制成本的最佳方法是創新。施正榮告訴記者,到現在為止,他這個董事、總經理還在花30%—40%的時間做技術,以保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 溝通——創業的橋梁 施正榮說,自己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因為出國已經10多年,剛回國時對有些事情還是不太適應。譬如,在國外,除了周末朋友間相聚外,沒有許多商業應酬。剛回國時,對一周有4-5次應酬,中午陪了人,晚上還得陪人吃飯頗感頭疼。后來才漸漸明白,這也是和相關部門溝通的一種方式。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他發出忠告:技術型的創業者一定要擺脫傳統知識分子清高、惟我獨尊的弱點,才能勝任創業者的角色。 說到溝通,施博士特別強調和客戶的溝通。他認為,和客戶的溝通是一門學問,但前提是坦誠。他舉例說:假如公司昨天給客戶發貨,今天發現那批貨中有質量問題,就有兩種處理方法。其一是不吭聲,等客戶發現后再作主張;其二是主動通知,同時告知補救方法,并承擔相應費用。一個想成功的創業者必須采取第二種方法,否則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客戶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