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蜜糖還是毒藥 揭密血拼打折謎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1日 09:17 重慶晨報 | |||||||||
中國人把英語單詞“購物”(shopping)形象地叫做“血拼”。 面對激烈的競爭,商家“買100送60”的“血拼”更加叫人觸目驚心。 如今,打折、返券不再是某家商場、某種商品、某個品牌的獨家“專利”了,它似乎成了一種“消費時尚”,好多人已形成了一種習慣,無論在商場購買何種物品,都不忘問一
打折幾乎成為了各大商場的“家常便飯”,隔三岔五地搞活動,這方唱罷,那方登臺。商場把打折作為一劑促銷的“靈丹妙藥”,可越來越多的打折活動使人產生了“消費疲勞”,打折這個“賣場”開始淪落為一種“秀場”。 打折活動迷人眼從10月黃金周以來,商場的各種打折活動紛至沓來,到了年末歲尾就更是熱鬧。這家打折特價、那家返券搶購,不僅打折的花樣繁多,而且頻率也比過去提高了。 解放碑商圈是競爭最激烈的戰場,在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太平洋、重百、新世紀、銀泰、王府井等大商場短兵相接。 在德意大廈上班的張小姐對商場打折的信息很在意,因為她最喜歡在打折的時候到商場購物。“我喜歡讀商場的打折廣告,了解信息后就第一時間去選購時裝。”因此,張小姐對周邊商場的打折情況了如指掌。 據她介紹,國慶黃金周后,像銀泰、王府井等新商場陸續都有不間斷的打折送禮,特別是周末幾乎都有新活動。但比起從11月底以來各大商場以周年慶名義,掀起的一輪打折新高潮真是小巫見大巫。 記者了解到,11月底,太平洋的周年慶活動開始,全館8折起,滿300元再送40;銀泰百貨全館流行服飾7折起,滿100送80或60;重百店慶打出的是滿100送50……“又折又送,現在幾乎每個商場都在搞,活動多了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張小姐很感嘆。 本周,記者對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的8家大型商場進行了實地采訪,發現在店慶活動結束后,絕大部分商場的打折返券等讓利活動并沒有消退,而且還有越演越烈之勢。無論是銀泰、王府井,還是較為保守的重百、新世紀,即或是開張不久的茂業百貨,走進任何一家商場,打折海報仍然是鋪天蓋地,從商場橫幅標語,到貨價柜臺,無一處沒有它們的身影。繼店慶活動后,如今打折又有了新的主題———“狂歡圣誕”成了當前的賣點。 一位大商場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到了歲末年尾,商場的打折活動會一波一波地不斷推進,圣誕后緊接著會有其他新招。” 打折VS返券商品打折對于消費者來說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返券消費、限時搶購等讓利形式開始成為商場的“新寵”。 打折與返券對消費者來說哪種更具吸引力呢?“打折當然實惠,直接少錢,實惠看得見。”一位在商場里選購的男顧客告訴記者。 “好商品、當季商品商場打折的幅度一般不會很大,最多打8折,更多的是8.8折、9折,購買還是不便宜。如果打折不多,又沒有返券,我一般不會輕易‘下叉’的。”一位剛從百麗鞋柜逛過的長發小姐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 “返券的額度比較吸引人,但是仔細算起來花的成本也不小。不管是返的金額大還是返的金額小,幾乎很難做到不花一分錢就換到自己喜歡又需要的商品。這方面我的感受很深。本來只想買雙鞋子,可返了一百多元的券,去看衣服,少說都要再添一兩百,逛了一大圈,權衡了半天添了幾十塊買了一只洗面奶。這還算好的,有的商場還規定了一件商品花券的數量,如果一件商品只能用一張券換購,而又不允許在超市消費的時候,那才讓人心煩,不用又可惜,用了更冤,不知不覺更多的錢就花出去了。”蔡小姐很謹慎,她拿著打折廣告研究了半天,選擇了去打折多返券少的商場購物。“返的比花的還多,那我肯定懷疑商家的利潤……要是返的少覺得還是優惠,返那么多就值得懷疑了。” 前兩日,面對眼下越來越激烈的購物返券酬賓活動,《人民日報》就尖銳地指出———“返券成了“煩券”。這樣的活動都打著“讓利”的旗號,既然是“讓利”干嗎不直接打折?再說,怎樣使用返券,是商場單方面定的規矩,這樣強加給消費者,有“霸王條款”之嫌。另外,明明很多商品不參加“返券”,可是商場里處處懸掛“買××返××”的標語,這是不是故意在誤導消費者?精明的王阿姨也看出了這其中的“行當”,她給記者算起了細賬:“千萬不要盲目地選擇返現金的商場。滿100省20,表面看來跟打8折是一樣的,可貨價上的商品幾乎都在180以上200元以下,如果199元的商品,僅省20元錢,這不相當于是只打9折。現在好多商場流行滿100返,雖然看起來返得多,但其實讓利并不多。” 看來打折和返券是各有千秋,吸引每個消費者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也許正因為此,重慶的商場多選折了“雙拳出擊”的方式,“雙重誘惑”吸引更多的顧客。 打折“綜合癥” 文圖/本報記者黃曄由于打折成為商場的“家常便飯”,由于耳濡目染的影響,許多消費者換上了“打折綜合癥”———既渴望打折,又害怕打折。 既然商場經常打折,有過“上當”經驗的人,當然會吃一塹長一智。張小姐告訴記者,她現在很難在商場買到稱心如意的衣服。“現在的服裝打折快,有的品牌新品不打折,而不到一個月,就降到了5折。過去我有許多教訓,經常買回的衣服,還沒來得及穿上身,商場就打折了,這多冤。 從新品上柜到讓利打折時間周期越來越短,也越來越不可琢磨,這樣看來商場里像衣服一類的商品暴利的空間很大。這不免讓人對商場的商品價值產生了不信任感。“不知道商場的東西利潤有多大,天天打折賣。這越打折讓人心里越不塌實,怎么說商家都要賺錢的。”“我看5折以上的商品都是暴利,越喜歡打折的商品暴利的空間就越大”,這是消費者對打折商品的一種“推理”認識。 其實得“打折綜合癥”的不僅有消費者,商家也有染上的。記者了解到,對于打折的問題,商場的許多銷售商也是抱著“既愛又怕”的心情———“沒辦法,現在人進商場主要是沖著打折商品而來,如果你不打折,旁邊的品牌打折,這衣服簡直沒法賣。”“但打折我們也很苦惱,除非是進價低的衣服打折空間才大,我們商家打折的底氣才足,不然真是左右為難,不打賣不掉當然虧,打多了自己沒利潤只是幫別人白打工”,一位在商場做廣州品牌服裝的老板向記者倒苦水。 熱鬧背后文圖/本報記者黃曄打折導致消費疲勞一打折商場的生意是平時的好幾倍,甚至更好,因此打折成了商家的一個大“賣場”。 “過去打9折、打8折都會很好地吸引消費者。我們得到業績,消費者也看到了實惠。”一位商場的工作人員對此有很深的體會,“現在我們的銷售很難靠打折來刺激了,好多消費者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打折產生了消費疲勞。物極必反,任何事做過了頭,好事也會變成壞事的。” 有銷售商對商場的打折活動越來越“不以為然”,過去是積極參加,現在“被迫”的因素遠遠超過了自愿的積極性。“一般商場對商品有25%%左右的扣點,我們拿貨在4折左右,加上其他成本,在7折以下利潤就很薄了,但現在我們打七折,銷售也不見明顯改觀,再折只有賠本,折了的衣服返回原價銷售就更困難了。這真是騎虎難下呀。”甚至一位銷售商感嘆:“這打折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商場不會賠本賺吆喝但商場熱衷打折也并非是賠本賺吆喝。有業內人士爆料說,無論怎么打折、返券商家也虧不了。商家的門道很多,各顯神通,總的看賺的比賠的多。 他說,按常理來看,如果不是斷碼、換季或是庫存的商品,一些品牌能打到8折就已經不錯了,因為供貨商返給商場的利潤折扣點一般為商品售價的25%%左右,如果商品的零售價格降到7折以下,應該就虧了,現在返券活動“返的”金額大大超出了這個底線,滿100返60、80的,這些商場就不怕賠本嗎?其實,賠不賠本取決于太多因素:如果你商場很強勢,供應商犧牲利益;要不兩方共同承擔,取得微利,再不就是商家虛漲價格再打折,消費者的這種擔心也并不是空穴來風,重慶雖然少,但還是有這種情況。 商家搞促銷,只要有分成,就能得到上游供貨商的支持。這樣一來折扣低些,商家還是有賺的。但是越來越多“我比你更優惠”的招數,也引來了消費者越來越多的反感。有業內人士指出,其實許多商場熱鬧“賣場”的初衷已經開始發生轉變,打折返券成了大聲吆喝的“秀場”。當打折成了“家常便飯”誰還會對打折感興趣,如果沒有消費者的追捧,打折不就成了商家“自娛自樂”的“秀場”嗎,不僅如此,還將把商場引入惡性競爭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