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懷洋
這兩年的財經新聞中,投資者上門圍堵討債的事件屢見不鮮,而這次“中槍”的是華夏銀行。11月30日,數十名投資者聚集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門前,迅速引發了輿論關注。一款名為“中鼎財富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計劃”的理財產品也由此浮出水面。
華夏銀行很快發布了官方聲明,稱中鼎相關產品并非華夏銀行發行,也不是華夏銀行代理銷售。在這次事件中,銀行前員工濮某牽涉其中,違規私下參與推介該計劃,公安部門已經立案。
根據公開的投資計劃書,我們可以得知,中鼎四期產品共募集金額約1.4億元,每期產品均承諾11%-13%的預期收益率,自然人投資人認購金額門檻為50萬元,產品的管理人為通商國銀資產管理公司。顯而易見,這樣一款產品屬于典型的地下私募,是絕無可能通過審核進入到正常的銀行銷售渠道的。從這點來看,華夏銀行的聲明倒也不假,該產品不太可能屬于銀行代銷發行產品。但在這個節骨眼上,把問題完全拋給了員工,也難免有撇清干系的嫌疑。
事件的當事人,銀行前員工濮某因已被調查,無法發聲。而其家人卻在接受媒體采訪中,對銀行“甩包袱”的做法進行了還擊。目前尚無法確認支行負責人及親屬購買該產品的說法是否屬實,但濮某能夠暢通無阻地在支行營業場所內銷售非銀行體系內產品,顯然不合常理。華夏銀行內控體系對支行層面的控制顯然漏洞百出,可以用失控來形容。
再來仔細研究一下這款產品,管理人通商國銀注冊地位于北京,銷售地為上海嘉定,而資金卻投資于河南。以最基本的投資常識看,管理、銷售和投向分屬三地,這樣的產品風險是很大的。投資者愿意拿出多年的積蓄購買,自然是沖著銀行而去。此時銀行急于撇清關系,損耗的是自身的聲譽和公眾的信任。在此事件中,銀行承擔了很大的責任,一方面是對于員工的失察,另一方面對所轄營業場所管理不嚴。華夏銀行暴露出來的問題值得其他銀行警惕。事實上,這兩年國內銀行支行層面屢屢曝出問題,其中的原因主觀上是由于銀行網點眾多,對于末端管理欠缺,而客觀上則是金融管制下,資金從銀行體系內的外溢。
最近兩年,銀行看似嚴密的體系多次被民間借貸輕而易舉地攻破。從民間借貸傳導至銀行體系的風險傳導路徑這次又要在華夏銀行上演了,不出意外的話,這場大戲的下一幕將從嘉定轉向河南。從投資計劃書看,這四期產品分別投資于商丘市永恒生典當行、河南奧鑫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鄭州新盛博汽車銷售服務公司、河南云頂文化娛樂投資有限公司四個項目。從可獲資料來看,后兩者都跟去年底被曝出擔保危機的河南新通商投資集團有關。若要追討資金并查清事實,恐怕就要揭開新通商這一謎中謎。
“私售”大戲一波三折。如今,大批財經記者已經趕赴嘉定,最新的消息是,上海銀監局和經偵支隊都已經介入調查。事件最終如何解決先不談,銀行方面首先都應警醒,不管是近期頻發的騙貸還是借銀行渠道集資,都反映了銀行內控體系尤其是對基層支行的管控失力。無論是媒體還是監管部門,都只能是外力推動,真正關鍵的還應是銀行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