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玉萍 北京報道
利率市場化效應開始顯現。截至10月29日,已公布三季報的十家上市銀行中凈息差環比下降的有六家,分別為平安、寧波、華夏、農行、招行、中信;四家銀行環比上升,分別為南京、光大、建行、中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認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凈息差收窄從三季度已形成趨勢,只是各銀行收窄的程度和節奏不一樣,未來特別是明年會更加明顯。
一位股份制銀行行長指出,企業存款定期化,商業銀行負債成本高企,是導致凈息差收窄的最大原因,“這種趨勢非常明顯,特別是今年三季度以來,大約有40%的活期存款都轉為定期化了。”
存款定期化影響顯著
根據萬得資訊的統計,有6家銀行凈息差環比下降,其中平安銀行凈息差環比下降0.04個百分點、寧波銀行下降0.3615個百分點、華夏銀行下降0.1739個百分點、農行下降0.03個百分點、招行下降0.07個百分點、中信銀行下降0.07個百分點;南京、光大、建行、中行環比分別上升0.0849個百分點、0.0476個百分點、0.03個百分點、0.02個百分點。目前寧波銀行以3.1085%的凈息差在十家銀行中居于首位,中行以2.12%的凈息差排列最后。
同比趨勢上看,十家銀行中,中行、光大、建行、農行、寧波、招行六家銀行凈息差比去年同期上升,平安、南京、華夏、中信四家同比下降。
凈息差收窄的跡象已越來越明顯,市場的共識是未來將進一步收窄。
“明年會更明顯,”上述股份制銀行行長對記者表示,“盡管目前仍有部分銀行凈息差環比上升,不過這是暫時的,明年肯定集體降下來。”
他分析,部分銀行三季度末凈息差上升可能因為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比較大,銀行在這些領域的定價能力較高,也可能是因為高息差的金融產品做得比較多,并且以利息收入而非中間收入的形式反映在財務報表上。
但隨著監管政策加強,借助信托受益權、銀證理財合作等提高息差收入的操作空間不會太大,尤其是隨著企業成本核算能力加強,銀行負債成本不可避免的上升,生息資產收益率相比付息負債成本率將會下降更快。
“商業銀行明年的凈息差肯定受到更大影響。”該行長表示。
他的感受是,今年企業存款定期化趨勢十分明顯。“包括財政存款、大客戶存款過去都是活期比較多,現在基本都是存定期了。這對銀行負債成本是很大的影響。”如企業出于資金加強管理的需要,一般存一年以上定期,而地方財政存款過去是活期,現在期限長的有存四、五年。
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為0.35%,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0%,部分銀行上浮10%達到3.3%,活期轉定期對銀行負債成本影響顯著。
提升空間有限
負債成本上升的同時,來自資產端的收益率下行進一步壓縮息差空間。
上述行長指出,受6、7月份央行降息因素影響,該行新發放貸款利率有所回落,另外,由于企業庫存壓力尚未減輕,銀行也面臨有效貸款需求不足的情況。
上述行長表示,“貸款方面,除了做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其他的(貸款)定價根本提不上來。”
在經濟下行、企業需求疲弱情況下,銀行只有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提高溢價能力等來提升或者維持凈息差水平。
不過提升的空間可能有限。魯政委指出,未來銀行凈息差收窄的應對方案有兩條,一是貸款向小微企業、零售等更有定價權的領域傾斜;二是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
不過現實條件下,這兩條路都不容易。“這兩條路都有一個問題,由于基礎設施不具備,銀行想做而做不了。比如小微企業未建立征信系統,而非息收入大量存在于分業監管下銀行的業務準入之外,但是目前綜合化經營、混業經營推行緩慢,束縛了銀行。”魯政委指出,這些現實障礙會讓銀行的凈息差水平下降地更快。
魯政委還表示,當前銀行2.6%左右的凈息差水平并不高。“雖然中國目前存在利差保護,但是凈息差和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和歷史數據相比并不高。目前全球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凈息差也為2.6%,低收入經濟體的凈息差則表現更高。”
“明年所有的銀行凈息差都會下降,下降幅度至少20%。”上述股分行行長預計。
魯政委補充道,“凈息差在利率市場化開始的2到3年內,都是收窄的,此后大家趨于理性,三年之后凈息差開始逐步回歸到正常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