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發行逐漸趨緩,市場預計資金或逐步回歸儲蓄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徐嵐) 2010年以來,由于投資者對風險厭惡情緒的持續升溫,銀行理財產品成為投資市場主力,存量增速一直穩步上升。今年一季度,隨著資金面緩解,銀行高息攬儲動力減弱,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也逐漸趨緩,預期年化收益率也在全面下降。有分析認為,隨著通脹的回落和市場利率的下降,理財產品利率同步下降,未來理財產品的存量增速或將轉而下降,而存款增速有望逐步回升。
產品收益率全線下降
3月份是銀行季末月末考核“沖時點”的時期,根據普益財富監測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共有78家銀行在境內發行1829款個人理財產品,較2月增加106款。今年一季度,各銀行共發行6312款銀行理財產品,1月發行較少只有1780款,而3月份發行數量增速明顯弱于2月份。而去年月增速一般是10~20%。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市場資金面仍呈現出寬松的一面,受此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由高走低。據銀率網統計報告顯示,3月份各投資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平均預期收益率全線下跌。1個月以內期限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8%,較2月下降0.1個百分點;1至3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下降0.2個百分點;3至6個月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下降0.1個百分點;6個月至1年投資期限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6%,下降0.3個百分點;投資期限1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2%,下降0.6個百分點。
對于這種現象,銀行業內人士解釋稱,由于年初降準釋放了銀行的流動性,各家銀行的攬儲壓力相比去年明顯減弱,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自然隨之減少,收益也出現下行趨勢。記者在銀率網上瀏覽也發現,今年一季度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基本在4.8%左右,收益超過5.0%的理財產品十分少見,相比去年動輒5.4%、5.8%,甚至超過6.0%的高收益,下滑幅度相當明顯。
資金將來或回流儲蓄
不僅收益率走低,而且在一季度的產品中,超短期的產品幾乎銷聲匿跡,和去年相比,少于30天的“時間短、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基本不存在。對于產品期限的時間拉長,業內人士認為,不排除在CPI繼續走低的同時,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水平可能更低,從而帶來理財市場的新變化。
如果理財產品收益率繼續走低,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當存款期限達到三年時,所得利息很可能將超過連續三年購買理財產品獲得的收益。簡單測算:按現行存款利率,如果將10萬元存一年,所得利息為3500元,存兩年利息為8800元,存三年利息則為1.5萬元。而如果將這10萬元用來購買理財產品,根據目前的1年期到3年期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測算,一年收益約為5200元,隨后反而隨時間遞減,兩年收益1萬元,三年收益1.47萬元。即使將錢分段買1年期產品,也會因產品購買間存在時間空白,而造成收益損失。也就是說,當投資期為一年時,存款利息比理財收益少1700元,投資兩年,存款利息比理財收益少1200元,當投資期達到三年時,存款利息反倒高出理財收益300元。那么3年以上又如何?由于目前市場上3年期以上的理財產品相對匱乏,購買短期理財產品或斷檔期較長,因此理財效率同樣低于中長期銀行存款利率。
國泰君安對此分析認為,理財產品存量規模增速取決于中短期債券利率,債券利率越高,理財產品存量增長越快;而存款增速取決于CPI,CPI 越高,存款搬家效應越強,而中短期債券市場利率與CPI呈現同向相關性,導致理財產品增速和存款增速呈現反向相關性,隨著通脹的回落和利率的下降,未來理財產品的存量增速或將轉而下降,而存款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即社會資金將逐步回歸銀行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