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靳書陽
今年以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遠超去年,其購買總金額上也大幅提高。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17日,除金融類上市公司外,今年以來有22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其中9家上市公司多次購買,22家公司累計購買金額接近100億元。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否合理的選擇?會否累積較大風險?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公司。
購買產品未涉房產信貸
根據記者查詢公告獲得的信息來看,22家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均未涉及房地產委托貸款業務。
士蘭微(600460)證代馬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他了解,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都有部分中短期的閑置資金,因為不能長期定存,過去只能作為活期存款存入銀行,收益率非常低。而之前理財產品種類也沒有近期這么豐富,可供選擇余地非常少。今年以來,公司將原來的活期存款轉為購買理財產品,也是順理成章的市場化行為。而且,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絕大多數為保本型理財產品,嚴格控制投資風險。
根據士蘭微披露的信息,8月11日至9月9日,士蘭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發生額(循環發生)為1.91億元,其中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總額僅為1500萬元,占投資總額的比例僅為7%。
實際上,擁有大量短期資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以從事百貨業的中百集團(000759)為例,公司所處行業具有大量中短期限制資金,其與供應商簽訂的銷售合同一般會有15天~45天的賬期,在結賬前,資金會短期閑置。用于購買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顯著提高收益。
與貸款未見直接關聯
經記者查詢,絕大多數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與產品發行銀行極少有貸款業務的聯系。以漫步者(002351)為例,2011年7月1日及8月1日公司分別簽約,購買總計5200萬元浦發銀行深圳分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而公司早在2010年3月26日就以2000萬超募資金提前償還了浦發銀行深圳分行的貸款,此后再未從該分行貸款。從時間點的間隔來看,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與獲得貸款沒有任何關聯。
漫步者董秘辦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最新一次購買的合計1.4億元理財產品,發行方為浦發銀行北京分行,除購買理財產品外,與公司并無其它業務的往來。
深圳某上市公司指定在兩家特定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該公司董秘向記者解釋,那兩家銀行一直是公司定期存款存儲銀行,之前公司只能夠在上述銀行收取定期存款利息,收益率相對較低。
“現在有了理財產品這一投資標的,公司自然也就在資金存儲行把原有的定期存款直接轉為購買理財產品。”該公司董秘坦言,如果在主業上沒有更好的投資項目,公司絕不會輕易投資。這部分自有資金在一段時期內終歸要放在銀行,現在放的方式變化了,收益率更高。
大量沉淀資金難尋出路
今年以來累計花費6.6億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洋河股份(002304),根據其2011年報披露情況,公司貨幣資金高達60.54億元。而在完成收購雙溝酒業之后,洋河股份產品線整體上移、高端化路線越發明顯,可供公司選擇的并購對象也越來越少。
對于洋河股份這類每年有巨額凈利潤,且不斷增長的上市公司來說,貨幣資金的儲備肯定會愈發可觀。而在白酒行業,像洋河股份這樣擁有巨額貨幣資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根據半年報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貴州茅臺(600519)貨幣資金為173億元,五糧液(000858)貨幣資金為182億元。
一邊是部分上市公司巨額貨幣資金找不到更高收益的出路,一邊是銀行業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面臨的銀根始終緊縮的局面。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等絕對收益率不高,但相比股市、基金、金銀等投資品的大幅波動來說,依然是上市公司閑置資金在當前情況下的主流選擇之一。前述董秘認為,在實體經濟前景不甚明了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在理財產品領域的投資,無疑是兼顧風險與回報的較理想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