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私人銀行客戶特征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摘要
文/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微博)業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
2011年轉眼已至深秋,中國私人銀行業也已走過四個年頭。從財富總體規模來看,社會財富積累速度不斷加快,高凈值人群總量迅猛增加,個人財富的集中化趨勢加劇。目前,國內對于我國快速成長的私人銀行市場及其正在成型的市場需求的深入研究還較少。為了深入分析并挖掘中國“第一代”及“一代半”私人銀行客戶的新需求,為中國私人銀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行理論探索,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組成聯合課題組,對中國私人財富市場及高凈值人群系統全面地深入分析,并對其變化趨勢進行解析,進而對私人銀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提出獨立見解。
1
蓬勃發展的財富市場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匯總權威數據而組建的高凈值人群測算模型,在過去五年,全國個人可投資資產(包括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總體規模從2006年的36.1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6.7萬億元。
根據模型測算與樣本驗證,在全國個人可投資資產大幅增長的同時,中國高凈值人群(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人群)數量也得以迅猛增長:由2006年的36.1萬人增長到2010年的100.3萬人,年均增速為19.8%。展望未來,盡管因宏觀經濟走勢、產業結構調整、資本市場深化、房地產市場調控與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因素,高凈值人群增速有所降低,但未來五年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速(預計年均增速17%),在2011年達到118.5萬人,到2015年可達219.3萬人。其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從2006年的10.4萬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萬億元,年均增速23.6%;未來五年增速將為20.8%,預計在2015年我國高凈值人群可投資資產總量將達到77.2萬億元。
需要強調的是,2006年至2010年間,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規模及可投資資產規模的增長高度受益于投資性房產凈值的增長。在可投資資產規模在1000萬~2000萬元人群中,投資性房地產凈值占其可投資資產比例高達70%以上。而這一突出因素在未來將呈緩慢遞減之勢(投資性房產占高凈值人群可投資資產比例將因房地產調控等多種因素而逐步下降)。
2
日趨集中的財富分布
財富有著其天生的“滾雪球”效應,相對于中等收入群體,高凈值人群掌握的財富基數大,較一般民眾更易受益于過去五年間的房地產、信托、PE創投、黃金、民間借貸及藝術品等投資領域,故其投資回報率高。財富的集中體現為人群集中和區域集中。
從高凈值人群掌握的可投資資產來看,在2006年,高凈值人群占總人數的0.028%,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占比28.7%;到了2010年,高凈值人群占總人數比例為0.078%,人數增長了近三倍,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占比也增長到了34.5%。
從全民范圍來看,在全民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中。攀升的基尼系數反映了收入不均等的狀況,也說明了財富的日趨集中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不平衡的區域和城鄉發展,造成財富的區域集中性:半數以上的高凈值人群集中在6個主要地區,即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和福建。課題組測算的高凈值人群占全國的比例,北京為最高占到18%,廣東、上海、浙江位居其后占到16%、14%、13%,江蘇、福建各占7%、4%,其他地區占28%。
3
高凈值人群客戶特征
在中國創富版圖上,財富持有陽光化、透明化、證券化的趨勢正隨著資本市場的深化而不斷凸顯。2010年全球資本市場融資額中近四成來自中國市場,創業投資催生了眾多財富新貴。一、二級資本市場將成為中國富人的創富主場,財富積累愈加陽光、透明。同時,保增長、調結構的政策也在逐漸顯現其積極作用,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業、新能源、文化傳媒、醫藥生物等國家鼓勵發展行業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地產、能源等主導的傳統創富行業格局。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與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的聯合調查(深入調查1158個符合高凈值人群定義的樣本,其中有效樣本1104個),中國高凈值人群的主體集中在30~49歲人群,平均年齡遠低于發達國家,且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其中有超過半數為中國“文革”之后第一代大學生——以“60后”與“70后”為主。年輕的心態、良好的專業素質、經濟飛速發展的歷史機遇,使其成為勇于探索的創業者和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成為中國私人財富市場的中堅力量。(參見圖1)
由高凈值人群的職業構成來看,私營企業主占比為71.6%,家族繼承人比重為1.42%,這充分表明目前我國私人銀行客戶多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一方面,其創富路徑高度個性化,需求特征不甚具體,有待進一步發掘;另一方面,財產的繼承和發展成為第一代富裕階層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參見圖2)
民營、私營企業管理層所擁有的企業所有權和股權成為財富市場的主體,管理階層也因此成為高凈值人群的第二大聚集地。值得一提的是,本課題組調查發現,政府官員并未以“顯性身份”出現在高凈值人群的范疇,這與其政治身份相關,也間接證明以往高凈值人群規模存在被低估的狀況。
4
高凈值人群金融行為特征
超過半數(63.49%)的受調查客戶家庭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至2000萬元之間。而可投資資產1億元以上的超高凈值人群對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缺乏依賴度。
在不同資產規模下,高凈值人群對其資產的配置表現出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整體來看,高凈值人群以中等風險投資為主,追求收益和風險的平衡。但隨著資產規模的逐步擴大,其對中等風險的投資傾向略有分流:一方面注重調節低風險資產配置,以保值為基礎;另一方面,在可投資資產達到一定規模后,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相應提升,表現為對高風險資產配置的偏好(但同時有“高收益追求、低風險偏好”的矛盾心態)。
隨著高凈值人群的投資觀念日趨成熟,以及風險偏好在“牛熊更迭”考驗下愈加穩健,其投資目標集中在“資產的穩健成長”,而不是激進的“資產迅速增長”和保守的“避免財產損失”。中國私人銀行客戶對風險的認知和財富的追求在逐步成熟、理性、深刻。
當前,我國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仍以現金及存款為主,其次是投資性房地產和股票。目前,現金及存款的比重在負利率的市場環境下逐步降低;而投資性房地產在房地產調控政策背景下投資風險日趨增大;同時,股票市場持續低迷,市場信心有待重振,高凈值人群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因此,雖然此類傳統的投資領域目前仍處于高凈值人群資產組合的多數地位,但其占比將不斷減少,與此對應,其他類別投資將以其投資回報的競爭力在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組合中不斷豐富,高凈值人群的投資領域將日趨多元化。(參見圖3)
但在高凈值人群涉獵的新型投資領域,繁榮之下暗涌的風險卻在逐步顯現。目前中國私人銀行客戶涉及的私募股權投資(PE)、集合信托產品、民間借貸等三項投資領域都面臨著局部乃至系統性的風險,加之這三類風險之間可能存在交互傳染,應引起重視和防范。
5
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
四年大發展
2007年,中國銀行推出了私人銀行業務,招商銀行(微博)與中信銀行在同年均設立私人銀行服務部門。2007年也成為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的行業肇始。四年多來,借鑒境外私人銀行成熟市場的運作經驗,中國銀行業按照中國本土高凈值客戶的特點,已經初步完成了私人銀行“中國模式”的第一階段探索并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
截至2011年年中,中資銀行開設私人銀行業務的家數增長至11家。另據課題組獲悉,北京銀行等城商行也在積極籌劃推出私人銀行業務。私人銀行業務正顯示出由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向城商行擴張的趨勢。
2007年,在中資銀行推出私人銀行業務數月之初,各家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數量大致在幾百人。目前其私人銀行客戶數量和管理總資產規模逐年倍增,絕大多數中資私人銀行的客戶數量和管理資產規模都保持了年均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態勢。
截至2010年年末,有公開數據的6家中資銀行擁有的私人銀行客戶數量總數達73164人,近三年年化增長率為55.1%。管理總資產規模13177億元,近三年年化增長率為51.57%,人均資產達1801萬元。可以說,經過四年的探索和發展,中資私人銀行初步完成了私人銀行客戶的積累、客戶認知與市場先期培育,實現了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規模的跨越式發展。
當前,中國財富管理機構除中資私人銀行外,還包括外資私人銀行、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和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等。各類機構為高凈值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門檻和方式各不相同。四年來,中資銀行開展了以投資顧問、資產配置為服務內容的財富管理模式新探索。通過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開放式的產品配置平臺和一站式的銷售服務流程,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成功吸引了中國本土以保障財產安全和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的高凈值人士。目前,中資私人銀行已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中占據比較明顯的優勢地位,成為多元化理財客戶的首選,并帶動了信托、陽光私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財富管理業態進一步豐富。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中資私人銀行在國內有政策上的優勢,產品限制相對于外資行以及其他機構要少。因此,中資私人銀行各類產品資質齊全:從傳統的貨幣市場產品、資本市場產品和信用資產,到與商品(黃金、外匯)掛鉤的指數相關的結構性產品和實現境外投資的QDII產品,再到借助自身金融控股集團的信托、證券、PE等創設的跨領域產品和另類投資產品。此外,中資私人銀行透過綜合賬戶管理服務,代理推介信托、證券、PE等機構產品,為私人銀行客戶提供了一個“一站式+集成式”的產品選擇平臺。
因此,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信托公司、證券公司、陽光私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第三方理財機構等財富管理機構一方面處于與中資私人銀行相互競爭的態勢,另一方面也依托中資私人銀行的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信托、陽光私募、券商資管等主要作為中資私人銀行產品的供應方,通過私人銀行渠道做大其資產規模。我們發現,集合信托產品對私人銀行的渠道依賴度極高,中資私人銀行幾乎承擔了90%的集合信托產品的銷售。而陽光私募和券商資管在最近三年發展迅速,發行產品數量和資產規模都“借力”私人銀行和貴賓理財而高速增長。
鑒于當前國內財富管理機構的格局,與私人銀行相關、客戶定位具有相似性的第三方理財、PE等機構卻因非金融機構的身份而面臨相對寬松或模糊的監管環境。第三方理財、PE在行業監管、工商注冊方面較少受限:各類資本結合信托公司自建銷售渠道的趨勢紛紛介入第三方理財市場——尤為需要關注的是部分第三方理財機構繞開金融牌照限制開展項目融資設計的傾向。課題組認為,對中資銀行私人銀行、第三方理財等財富管理服務機構“嚴格”與“模糊”并存的法規和監管架構已經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監管套利”,也不利于財富管理市場理性文化的構建。
6
展望私人銀行未來發展
歷經四年多市場競爭的洗禮,中國私人銀行業尚未形成明顯的行業競爭格局,市場對所有參與者均空間巨大。但在中資銀行“群雄并起”、外資銀行更多遭受金融危機沖擊等因素的作用之下,中資銀行已成為中國私人銀行市場的主導者。
在中資銀行積極探索之下,中國私人銀行業的從業者們已初步摸索到行業的特點,并逐步提煉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和業務架構模式。但總體上,國內的私人銀行市場尚處在客戶、金融機構、監管和宏觀金融業態之間互動磨合的過程之中,中國私人銀行業既不會“一路順風”,也不會“就此停步”。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可以概括為:體制有羈絆,業務多煩惱,產品待創新,監管需升級,海外剛起步。
展望中國私人銀行發展的未來之路,應著重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轉變。一是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和多樣化;二是業務模式由“賣組合”轉向全權委托資產管理等創新模式;三是管理內容由客戶資產管理轉向資產負債并重——銀行內“公私聯動”開發高凈值客戶個性化授信及關聯家族、企業的授信與投融資業務;四是組織模式放棄爭論,鼓勵“兄弟登山”、因行而異,探索適應自身的組織模式。
課題組認為,中國私人銀行業的發展、模式的成熟還將對高端財富管理市場、銀行業務和體制轉型、擴大直接融資、優化金融業態發揮更為廣泛的積極作用。私人銀行發展能加快促進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優化業務模式的重要途徑,也是為銀行經營體制創新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私人銀行組織形式變革也將給銀行經營體制帶來創新,并推動中國金融業態的整體轉型。
最后,課題組對私人銀行業監管政策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一是盡快出臺私人銀行管理辦法,明確私人銀行定位;二是全國范圍開放私人銀行業務牌照,允許建立私人銀行專營機構;三是適當放寬經營限制,促進私人銀行業務合理創新;四是針對業務特殊性,對私人銀行實行差異化監管;五是未雨綢繆,考慮成立私人銀行子公司的可能性。
(課題組成員:曹彤、郭田勇(微博)、馬勁松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