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自上海
由于短期市場利率飆升,銀行近期熱衷發行超短期理財產品。在這類產品熱銷的背后,《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與客戶期盼的高收益初衷不同,拉長的申購期限,使得這類產品的實際利率并不如想象中高。
超短期產品的申購期“陷阱”
趙越(化名)近期通過《每日經濟新聞》的讀者熱線打來電話稱,他于2011年4月到中國銀行辦手續時,客戶經理向他推薦一款超短期理財產品,8天的年化收益率4.1%。
理財經理告訴他,這款產品4月25日截止申購,根據以往的經驗肯定會十分搶手。為了確保能買上,建議他自銷售起始日4月21日起就把足額的資金存進中行賬戶。
考慮到4.1%的年化收益十分誘人,趙越于4月21日向中行賬戶存入70萬元現金,用于購買“搏·弈”穩健增值期限可變人民幣債券型產品,產品代號為SHWJ1104C8D-2(8天)。
趙越對記者表示,他后來確實拿到了8天4.1%的利率,但他左思右想發現,4天的申購期實際上使8天4.1%的年化收益去掉了1/3。
記者致電中行客戶發現,客戶購買理財產品,申購期內按照0.5%的活期存款計算利率。經計算,趙越本次購買超短期產品的實際收益僅為2.79%,低于當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3.25%。
《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近期這類超短期理財產品比比皆是,有的3天的預期年化收益達6.3%,個別甚至超過7%。銀行在產品說明書中寫道,投資特色是投資期限短,投資者資金不會被長期鎖定,同時潛在收益率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
以渤海銀行發行的“2011年渤盛88號理財產品(9天)”產品為例,產品說明書顯示10萬元起賣,9天的付息周期內預期最高年收益率5.8%(已扣除相關費用)。
但據記者粗略計算發現,如果算上6月27日至30日3天的募集期,產品的實際年化收益率也要打個折扣,約為4.17%。
超短期產品未必保本保收益
“存款準備金上調后,銀行可放貸的資金不多,各家銀行都在拉存款、抓頭寸。”華東某銀行客戶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透露。
“但是銀行不能憑空拉存款,得有一些有吸引的東西做‘噱頭’,吸引客戶來銀行開戶,并且心甘情愿地把錢轉進來。”上述人士表示,“為了迎合一些人‘來快錢’的心理,一些‘吸引眼球’的超短期的高收益產品在季末、月末應運而生。”
“實際情況往往是,一些大額資金慕名而來,卻眼看著超短期理財產品一開放申購即遭秒殺,沒買上的因為資金大不方便馬上轉出,只能躺在賬上等著另行購買其他產品,無形中就留在了銀行賬上。”
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理財產品一般分為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類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對于超短期理財產品,銀行一般設計成最后一種,即既不保本也不保證收益。
記者仔細查閱產品說明書發現,原來即使是打折后的年化利率投資者也未必穩操勝券。如上述渤海銀行產品說明書的風險提示一欄明確稱,“本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渤海銀行不保證本金和收益……”
招商銀行一款類似的超短期產品“大運金牌理財季”—招銀進寶系列之人民幣日日盈51號理財計劃(3天)也明確寫著:“本理財計劃不保證本金及理財收益,……在最不利的情況下,本理財計劃有可能損失全部本金,理財收益率可能為零甚至為負,……”
鏈接
銀行間市場利率短暫飆升
自6月20日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以來,緊縮政策層層加碼,導致短期利率一度攀升至3年來新高9.6%,昨天 (6月27日)仍然在7.2455%的高位徘徊。
據了解,銀行間市場利率在存款準備金上調之前即開始上行,為了滿足月末需求及迎接例行的半年度監管審查,銀行開始攬儲和留存現金。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專欄)表示,“隨著銀行間市場利率以及CPI上升,幾乎所有人都預計央行將使用加息手段而非上調存準率。因而政策一經出臺,銀行頓時慌了手腳,投入到短期資金的爭搶之中。”
汪濤預測稱,銀行間市場利率將于7月初回落,隨著半年度和月末需求逐漸消退,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將在未來幾天得到明顯改善。
“此外,未來3周內,約有4000億元的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將到期。若央行不展期,或將向體系內釋放一定流動性。且每日的新增外匯流入也應有助于提供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