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陰跌,樓市低迷,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忽然備受青睞,吸引各路資金競購。在銀行理財火爆的當下,不少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還存在誤區,甚至部分媒體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評價也不夠專業,給投資者造成誤導。記者以目前兩個常見的觀點進行分析。
誤區一:93%產品跑不贏CPI?
投資者選擇銀行穩健理財產品,無非是想在相對安全的前提下,獲得比銀行同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當然最好能夠跑贏CPI。不過,日前某專業媒體報道,今年以來93%的單個銀行理財產品無法跑贏CPI。文章一出,頓時被廣泛轉載,吸引眾多眼球,也打消了不少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興趣。
該媒體數據研究部對16家上市銀行今年年初投資的仍在運行和已經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數據分別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93%的單個銀行理財產品無法跑贏今年前4月的CPI平均值5.13%。
該媒體所統計的這個數據固然沒錯,但是拿所有的理財產品來跟CPI比較,明顯是在偷換概念。就好像是讓一個幼兒園的師生和一個運動員賽跑,然后說這個幼兒園93%的師生都跑不過這個運動員。該媒體提供的數據顯示,共統計出2217只年內投資并到期的上市銀行理財產品,其中有1219只30天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讓30天以內甚至只有幾天期限的的理財產品,與CPI年度同比增幅比較,本身就不合常理。
無獨有偶,還有人喜歡用幾天期限的理財產品跟1年期的定存利率或國債利率比較。如果7天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1年期定存,可以說這款產品在保證流動性的前提下收益率好于定存,但很難因為7天理財產品收益率低于1年定存利率就說這款產品不好。投資者若要作比較,證券交易所的7日國債回購(204007)與7日理財產品收益率倒是比較好的比較對象。昨日7日回購收益率最高為5.31%,報收4.8%;此外,14天回購(204014)最高5.3%,報收4%;28日回購最高5.4%,報收5.3%。
誤區二:不同類型產品作比較
記者日前在與某中資銀行理財經理溝通時了解到,目前許多客戶還喜歡將期限相近、類型不同的產品相比較。如有的客戶會提出,某某排名顯示,某銀行的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8%,而且保本不保收益,而投資債券票據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有6%,還不保本不保收益,明顯是后者不如前者。
這種“雞同鴨比”的方式讓很多理財經理哭笑不得。事實上,據銀率網數據庫整理統計,5月份到期的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發現,5月份1352款產品到期,在披露到期收益數據的1269款產品中,1265款產品達到了預期收益,4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達標率為99.7%。據悉,這四款產品均為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掛鉤標的為大宗商品及海外基金,其中東亞銀行一款,法興銀行一款,花旗銀行兩款。
當然,并非結構性產品就不夠好,因為也有不少結構性理財產品提前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只不過這兩款產品適合不同風格的投資者,就像不喜歡吃辣椒的人不應該說辣椒不好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