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瑋發自北京
普益財富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上周(7月30日至8月5日)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依舊保持在50%以上,而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在沉寂多時后又重出江湖,近期發行量出現大幅增長。
據悉,在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量大幅減少的前提下,銀行結構性產品走出近年來屢次出現到期后零收益的陰影,正在加緊填補銀信產品減少后的空檔,掛鉤股票、指數、外匯的結構性產品借機重現江湖,發行量不斷上漲。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29家銀行共發行的163款個人理財產品,其中,26家中資銀行發行154款,3家外資銀行發行9款。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依舊保持在50%以上,而結構性理財產品則出現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數為22款,較上周增加13款,市場占比為13.50%。其次,票據資產類和其他類理財產品發行數為5款和33款。
另外,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數為17款,較上周減少6款,市場占比為10.43%。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發行數為86款,較上上周增加3款,市場占比為52.76%。
有分析現點指出,銀信合作停止的禁令將進一步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銀行一方面要考慮盡快將發行計劃中的信托類產品釋放,另一方面要結合市場情況,開發結構型產品和債券類產品。而結構型產品也一掃此前收益成績單不佳的噩夢,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研究員太雷分析稱,結構型產品最大的風險在于掛鉤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一旦突破設定的漲跌幅范疇,就會出現低收益甚至零收益。
此外,上周外幣理財產品減少,而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數則大幅增加。普益財富數據顯示,上周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數為144款,較上上周增加27款,市場占比為88.34%。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數為19款,較上上周減少24款。
根據掛鉤資產的屬性,結構性理財產品大致可以細分為外匯掛鉤類、指數掛鉤類、股票掛鉤類和商品掛鉤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取決于掛鉤資產(即掛鉤標的)的表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