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時曄/文
最近兩周,正是新股發行的集中期,對于自行打新的個人投資者無法“分身”同時申購多個股票。那銀行打新股產品是否值得選擇?
暫停9個月的新股發行重新開啟至今,僅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東亞銀行推出了涵蓋了打新股內容的理財產品。
打新新規大資金優勢不再
IPO新規出臺后,交行在6月下旬率先推出新股申購產品——“得利寶?新股連環打”。一個月后,工行推出了新一款打新股產品“新股申購結構化優先份額產品”。8月中旬,東亞銀行作為第一家外資銀行推出打新股產品——“中海浦江之星22號新債新股申購精選產品”。
與以往家家銀行競推打新股產品不同的是,此次IPO重啟并沒有吸引到眾多銀行。原因就在于,IPO新規限制了銀行打新股的資金集合優勢。根據新規,“單一賬戶網上申購不得超過網上發行總量的千分之一,且網上、網下申購參與對象分開。以桂林三金為例,該股發行價19.8元,申購上限3萬股,等于資金上限要求是59.4萬;另一些小盤股的資金上限要求可能僅需10余萬。
顯然,銀行打新股理財產品募集來的龐大資金對于數十萬的資金需求而言,簡直是無用武之地。以往,打新股理財產品的優勢就在于大資金,提高中簽率,然后再將總收益分攤到每個人頭上。2007年,股市向好之時,銀行打新股理財產品的年收益大多在1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40%,而一款產品的募集量往往就有幾十億。
今非昔比。如工行發行的這款“新股申購結構化優先份額產品”計劃募集資金為5個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2%,僅高于定存利率。目前其他幾家銀行對打新股理財產品還處于觀望階段,跟進推出打新股產品的銀行比較少。
打新理財產品不再“純粹”
從已推出打新股理財產品來看,以往純粹以“打新股”為主的理財產品不再,而是將產品的投資范圍拓寬到債券、貨幣工具等其他領域。
如交行的“得利寶新股連環打”雖以新股申購為主,但同時兼顧債券、票據、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及信托理財產品等投資品種。工行的“新股申購結構化優先份額產品”投資對象主要為新股申購、債券、信托貸款、票據信托、存量股權融資類信托以及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等流動性管理工具和其他資金市場投資工具。東亞銀行的“中海浦江之星22號新債新股申購精選產品”投資范圍包括各類債券、新股申購及各類貨幣工具。
三款產品的投資內容幾乎相當。但是投資期限有所不同,工行與交行著重短期效應,產品期限為6個月,東亞則著重中長期投資,產品期限達5年。工行該款產品的認購金額為30萬元起,最高;其次是東亞銀行,認購金額10萬元起;交行認購金額最低,為5萬元起。
東亞銀行這款打新股產品雖投資期限長達5年,但是在3個月封閉期結束后每季度末月的24日為開放日,為投資者提供申購、贖回的機會。同時,該產品如符合分紅條件,每年有一個收益分配;如果產品在費用計提后單位凈值超過1.10時,東亞銀行有權提前終止該產品。
理財產品優勢在于資金綜合效益
雖說打新股理財產品的大資金高中簽率優勢不突出了,但通過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打新的優勢仍然存在。
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陳柏軒認為,“在停頓了將近一年以后,新股發行將會比較密集,若出現同時多只新股發行,或者出現融資規模較大的新股IPO,通過理財產品打新股仍然可以發揮資金規模優勢,起到強化產品收益的作用。”
交行個人金融部施崢嶸表示,“在較短時間內覆蓋新股開閘后的密集期,通過半年的投資運作,爭取幫投資者獲得較好的收益。同時,在獲取一二級市場差價的同時,提升對新股申購閑余資金的利用,將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收益水平。”
陳柏軒也表示,“一些非單純打新的配置類理財產品可以使用部分資金打新,在降低IPO新規影響之外也可以相對比較靈活的分散投資。若今后對打新股賬戶申購上限取消或調整,這類打新股產品就會發揮更大的市場優勢。”
“而打新債結合打新股的理財產品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隨著新股發行的不斷增加,將會刺激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從而令公司債的發行加快頻率且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上升,一些新發行的債券票息隨行就市,收益率也會相應提高。另外,新股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存在一定價差,也可強化專注投資新債產品的收益水平。”
對于“打新”理財,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博士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理財的意義在于提高資金的綜合效益,并非以打中一只新股為標準。也許一次新股申購,投資者自行‘打新’的收益率會高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但就一個期限內綜合而言,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仍可能高于個人直接投資。”
8月份中信銀行到期理財產品收益墊底,“智贏三號”生不逢時虧損3.55%
理財周報記者 施維/文
繼中信理財之基金計劃3號在8月第二周的單周到期銀行理財產品中以-2.66%的收益墊底之后,本月最后一周中信銀行的另一款產品——“中信理財之‘智贏三號’優中選優股票聯系人民幣理財產品”再次以-3.55%的年收益創出新低。
據銀行理財研究機構普益財富不完全統計,本周(2009年8月21日至2009年8月27日)有105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其中96.19%實現了預期收益。無獨有偶,與8月的第二周一樣,本周又是有且只有中信銀行的到期理財產品不僅未達預期收益,而且出現本金虧損。
“本周到期的理財產品以穩健型理財產品為主,人民幣理財產品3個月(含)期以下的平均年收益1.87%;3個月至1年期的平均年收益率3.46%;1年期的平均年收益率5.51%。”普益財富研究員張星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出現虧損的中信理財之“智贏三號”是一款結構性產品,投資起始日為2008年8月21日,掛鉤于2只港股中國移動和中國海洋石油。該產品每月設一個觀察日,除到期日以外的觀察日若掛鉤股票中表現最優者當日收市價格不低于其期初價格的109%,則產品當日自動終止,理財產品獲9%的年收益率。其中,表現最優的股票是指掛鉤股票中(當日收市價格/期初價格)值最大的股票。
理財周報記者觀察發現,從去年8月21日到11月21日的3個觀察日,中移動和中海油的股價都直線下挫,分別從期初的91港元和10.7港元,跌至67.5港元和5.06港元,跌幅高達25.82%和52.71%。雖然之后得以慢慢回升,但直至今年8月21日,中移動股價以80港元比期初下跌12.09%,中海油股價以10.32港元比期初下跌3.55%。
因此,根據該產品的收益機制,中信理財之“智贏三號”產品到期返還金額=產品本金+產品本金×最大值[-5%,到期日最優股票表現]=產品本金+產品本金×最大值[-5%,到期日中海油表現]=產品本金+產品本金×最大值[-5%,-3.55%]=產品本金+產品本金×(-3.55%)=產品本金×96.45%。
“該產品運行期中,表現最優的股票在觀察日顯然遠未達到自動贖回條件,且在到期日表現最優的股票的價格未能高于其期初價格,因而產品出現本金虧損。”張星說,從港股走勢看,今年8月要回到去年8月的價格實屬不易。從去年11月21到今年8月21日,中海油股價9個月能上漲103.95%,最終相對于期初價格只虧損3.55%已經算幸運了,只能說該產品有些生不逢時。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本周到期產品收益前五的產品全部來自中資銀行。其中,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增贏3號(T118)理財產品以8.00%的年收益奪冠。它是一款信貸類產品,投資于由北京國際信托發起的“京民3號信托貸款資金信托”,用于向江蘇熔盛重工發放的信托貸款。
此外,平安銀行的安盈理財0871產品Ⅱ型以年收益7.00%、北京銀行的“心喜”系列2008314號人民幣364天信托貸款理財產品以6.50%、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普通客戶“A計劃”2008年第15期產品2以6.30%和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穩健84號(T163)理財產品以6.00%的年化收益名列本周到期產品收益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