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黃兆隆
本報訊 日前,監管層下發規范信托業務的征求意見稿,限制銀行理財資金用于項目融資,此舉或將使下半年不復出現銀行“變味”信貸項目。
意見稿不僅叫停回購式信托股權投資,還規定信托公司不得將銀行理財資金用于項目資本金,但對接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除外。
對此,西南財大理財與信托研究所研究員張星認為,該意見稿是對銀行理財資金流向做了補充性強調,除了將銀行理財產品的股權投資業務限制為私人銀行專屬業務外,又切斷了銀行理財資金用于項目融資的路子,使得風險管控進一步加強,也穩固了私人銀行的業務空間。但也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該意見稿在某些地方表述尚不夠細致,尤其是在出資方式上,容易出現模糊操作,造成市場“鉆空子”行為。
此前,銀行針對一些融資受限的項目,曾將整個工程打包做成短期限發行、相對利率而言有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并通過信托公司進行發售。據業內人士分析,該類產品通過吸納理財資金充作項目資本金,極大地降低了融資門檻,不過如果項目收益不好,將會造成較大風險。
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該類產品投資期限比項目正常運營獲益期限短。因此,銀行經常在理財產品到期時先墊付本金收益還給投資者,然后再通過項目運營獲得長期收益,但運營仍是需要冒一定風險的。
交通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銀行此前之所以熱衷于推出上述“變相貸款”的理財產品主要出于三點考慮:首先,發售該類有較高收益的產品可以擴大客戶群體;其次,可以吸納大量場外資金作為自有資金;最后,原有客戶申購該類產品也可以為其提升客戶級別,從而提高客戶忠誠度。另一家大型全國性股份商業銀行零售部人士表示,該類產品往往具有顯著的應付季末考核特點。該類理財產品一般發行期限非常短,其發售日期一般截至在季末前,銀行人員經常將這筆資金充作任務考核的存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