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法院已開庭受理此案
證券時報記者 孫 聞
本報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渣打銀行官司纏身。上海投資者起訴渣打銀行理財產品涉嫌欺詐一案尚未完結,昨日又有成都投資者起訴渣打銀行理財欺詐,將這家外資銀行推到了法庭被告席上。
昨天上午,成都錦江區法院開庭審理了成都投資者李女士起訴渣打銀行案。據了解,李女士訴稱渣打銀行在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要求終止與渣打銀行的相關合同,同時要求渣打銀行歸還她用于投資的5萬澳元、28萬多元人民幣本金,并賠償約20萬元的相應損失。
據介紹,李女士于去年6月存入渣打銀行5萬澳元,用于投資理財產品“滬深300中國指數掛鉤可轉換結構性投資”。之后又投入了約28萬元人民幣,購買渣打銀行一款名為“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的理財產品。
“剛開始的時候,渣打銀行銷售人員一個勁兒宣稱他們是有150年歷史的國際大銀行,有專業的理財團隊,投資肯定盈利。”李女士說。但很快她就接到了渣打銀行的通知:她購買的理財產品已經發生了深度虧損。
深感疑惑的李女士這才開始仔細了解購買理財產品的問題,并將渣打銀行告上了法庭。她訴稱,渣打銀行在理財產品銷售中存在欺詐。首先是沒有充分提示風險,而只片面強調預期收益。“實際簽字前,渣打銀行并沒有讓我仔細研讀產品風險,理財銷售人員說簽字也只是走個過場。”李女士說。
李女士稱,更讓她難以接受的是,在購買“滬深300中國指數掛鉤可轉換結構性投資”前,她并沒有最終確認。在對產品介紹書仔細研讀后她發現,該產品包含多種海外基金,而這被國內相關法規禁止。期間她曾要求停止該項投資,但渣打銀行置之不理,導致深度虧損了15萬元多。
據了解,渣打銀行昨日辯護稱,該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符合相關規定,并且投資者都在相關協議上簽字確認,該行投資不存在違法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渣打銀行以“涉及商業秘密為由”向法庭提出要求非公開庭審,成都當地關注此事的媒體被擋在了門外。“他們的產品本來就是公開發行的,為什么現在開庭審理反而說涉及商業秘密不能見人了呢?”李女士對渣打銀行的做法感到不解。
今年4月份,上海投資者王女士已經率先起訴了渣打銀行。據了解,惹禍的同樣是這一名為“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的產品。王女士投資1000萬元,遭受了300萬元的投資虧損。王女士同樣認為,渣打銀行理財銷售過程存在欺詐行為。
此前,渣打銀行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咨詢時表示,自身并不存在違規行為,虧損是因為國際市場下跌。但從此起彼伏的起訴案例看起來,投資者并不會對這一說法滿意。據了解,目前兩個案件都正在審理過程中,尚未完結,渣打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存在問題,證券時報將繼續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