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萬敏
去年12月,星展銀行(香港)狀告內地多位客戶拖欠貸款,而這些客戶的巨額欠款則來自他們購買的該行的理財產品。2009年3月,星展銀行又正式起訴北京地區的客戶,要求其承擔對星展銀行相關債權的擔保責任。2009年4月,由于購買的理財產品大幅虧損,客戶要求提前贖回被拒后,渣打銀行站上了被告席。此案已于近日在上海開庭審理。
本該以客戶財產保值增值為己任的銀行理財,尤其是以專業高端著稱的外資行屢屢與中國投資者發生摩擦,究竟是誰“水土不服”? 擅長投資法律風險分析的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金泉律師在近期參與《證券日報》以及合作伙伴鳳凰網財經頻道的訪談時表示,外資行的某些行為涉嫌對投資者的欺詐。
外資行有欺詐嫌疑
肖金泉認為,要證明外資銀行是否違法有四個關鍵點,一是購買金融衍生品的簽約地;第二,簽約的過程中銀行對投資者進行的風險提示是否充分;第三,復雜的英文合同是否已經向中國客戶充分解釋;第四,什么叫專業投資人,是不是擁有了800萬港幣以上的人就是專業投資人。
從流程來說,外資銀行的金融產品向中國客戶銷售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銷售理財產品。對這種形式,國內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這文件對這些商業銀行在境內銷售理財產品時,有一系列的程序規定。
第二種形式,就是外資銀行的私人銀行顧問或者理財顧問到中國來,說服中國的客戶把錢存在他們銀行。這個過程本身從法律上就出現了問題——外資銀行到中國大陸來,并且直接向中國公民推銷金融衍生產品。這類案件應最先解決簽約地的問題,如果能夠這證明簽約地是在中國簽的,這個合同的有效性就要受到質疑。
另外就是在銷售過程中的風險提示,以星展銀行的Accumulator為例,它是一個衍生品,絕大部分買的是股票,就是以股票為指數,或者交易參數的金融衍生產品,還有部分是買外匯的。但中國的投資者絕大部分在購買這個產品的時候,都被告知是在買打折股票,或者儲值股票。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錢存在銀行是非常可靠的,即使買了股票頂多也就是一個下跌的虧損。但投資者并不知道打折股票只是它的一個外在形式,實際上它是一個股票累計期權合約,這個合約的風險是極高的。舉例來說,如果股票價格上漲超過20%,這個合約就自動解除了,但是如果要低于8折,低于合同約定的價格,投資者就要雙倍的買進,而且每天都要買。于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字。
因此,調查理財顧問在銷售過程當中有沒有提示風險,或者風險提示是否完全,成為這類案件的關鍵所在
產品遭遇信任危機
肖金泉對外資行大力推銷復雜的金融衍生品的動因歸結為利益驅動。銀行要取得一個億的利潤僅靠存貸差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銀行要發展中間業務,包括做一些理財產品,給客戶的服務,并購業務,投資銀行業務,都是增強獲利的能力。但如果這個利益是以損害投資人的利益為代價的,那么就是不公平的。
而私人銀行的銷售人員為什么那么努力的工作?因為他們從中獲利非常巨大的。據稱銷售accumulator的理財顧問獎金非常之高。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數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產品的利潤非常大。
從金融風暴的產生,到金融衍生產品問題的出現,投資者看到的是資本圖利的本性。通過這個事件也是給了國內投資者一個經驗教訓。很多內地投資者都是基于對外資銀行、老牌銀行的信任,基于對這個產品的不了解,基于甚至是其銷售員的誤導去購買產品。
肖金泉認為,在法律沖突中外資銀行也不是是贏家,如果實施了欺詐的銷售手法,外資行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的品牌信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包括私人銀行這個概念。如今,有相當數量的有一定的資產和投資能力的投資者對外資銀行私人銀行持不信任態度。
期待跨境合作監管
在回答有關問題時,肖金泉表示,因為部分外資銀行沒有在國內注冊,不是中國相關部門監管的范圍,所以很多問題不好處理。中國的監管機構已經盡可能對能夠監管的范圍做了相應的規定,香港的監管部門應該對此類事件高度重視。
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聯動,不僅是大陸和香港,大陸和其他地區,特別是經濟聯絡、經濟關系比較緊密的地區,包括新加坡、韓國,也十分有必要在金融監管上聯動,最起碼信息上的溝通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肖金泉表示,很多客戶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帳號里發生了什么。經過了莫名其妙的3、5個月后,幾千萬的資金就沒有了,甚至變成投資者欠銀行錢。而銀行對帳號的操作是沒有具體材料可以提供給投資者的。
肖金泉認為,首先香港的監管當局應當讓這些銀行把他們所從事的這個交易的整個過程,包括里面的利益結構披露出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