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銀行收費靜悄悄:幾元到幾十算算能嚇你一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 07:06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以前大多數市民和銀行打交道,主要為圖個方便,哪家銀行的網點近就去哪家;如今和銀行打交道,方便之余更要考慮個人成本,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為銀行多做不少“貢獻”。近年來,各家銀行在強化服務的基礎上,也增設了各種各樣的收費項目,這為他們創造了巨額利潤———僅2008年,工中建交四大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總額就超過1000億元,這也保證了各大銀行在金融危機下仍保持著較高的利潤增長。

  收費!收費!收費!某股份制銀行負責人私下里稱,要盡快擺脫危機困擾,保持利潤持續增長,涉及的收費項目肯定會越來越多,“銀行和客戶都應慢慢習慣。”

  打印交易清單 一筆收費40元

  幾天前,江小姐為了提取公積金,去銀行打印一份近期償還個人住房貸款的交易明細。銀行告訴她,要收取40元費用。“打印一張紙,蓋個章,銀行就得收40元,這錢也賺得太輕松了嘛!”頭一次聽說在銀行打印交易明細,還要收這么高的手續費,江小姐心有不平,但又不能不給。

  對于這筆手續費,銀行工作人員稱,“已經收了一段時間。”據說,這是總行公示過的,在相關部門也有備案,原因是打印交易明細要消耗銀行的紙張、人力等成本。對這種解釋,江小姐很無奈。

  網轉款快捷 不過要買U盾

  以前去銀行網點匯款,又是排隊又是填單,總會占用你大量的時間,各家銀行便盤算著在這上面下工夫。為此,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建網絡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

  平臺有了,用起來也確實方便,無論存取款,還是查詢、轉賬,幾分鐘就能完成。然而,這種便利卻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說,前幾年免費開通了網上銀行后,用戶能很容易地查詢余額、轉款,手續費也比在銀行網點便宜。

  不過,網上銀行中最有價值的轉款功能,正在被各家銀行慢慢弱化,甚至取締,除非你購買了該行的數字證書(俗稱U盾)。為什么鼓勵客戶用U盾?銀行對外的說法是,網上銀行在一些人眼中看似不夠安全,如果使用U盾,這種顧慮就可以打消。也許更重要的是,每個U盾通常賣幾十元錢。

  再來說說手機銀行。它是個新鮮事物,憑一部手機就能完成轉款、繳費、查詢等多項銀行非現金業務。早些時候,客戶都是免費用,或許是感到使用的人日漸增多,銀行如今也開始收費了,包括手機短信提示。有的時候,或許你無意中回復了一條短信,或默認了一項提示,銀行的賬單中就會給你留下一筆賬,雖說費用不一定很高,但多少會讓人不舒服。

  分期消費很好 手續費可不低

  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講,信用卡已是生活的一部分。金融危機后,為適當控制消費,用信用卡的人開始減少,透支額也在降低。然而,銀行卻一刻也沒放棄對大家的“關心”,除了仍經常以短信告知各種各樣的促銷信息外,還會在對賬單中順帶寄來許多消費項目,鼓勵你分期購買。

  對于急于消費,可手頭又不太寬裕的人而言,信用卡分期購物的確是個好東西。一件電器、一套家具、一趟旅游,甚至是一輛汽車,都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拿信用卡來購買。化整為零,最短3期,最長24期,客觀上降低了一次性購物的資金壓力。

  不過,分期付款是有成本的。單單因為選擇信用卡分期消費,銀行就要收取你不同比例的手續費,最高的達到15%。也就是說,如果你消費了1萬元,僅手續費可能就有1500元!

  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已超千億

  幾年前,當第一家銀行宣布開始對銀行卡收取10元錢年費后,商業銀行的“商”味就表現得越來越濃。年費、開卡工本費、掛失費、小額賬戶管理費……幾乎每年,都有銀行對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進行調整,且以增加或上調為主。

  “收費是大勢所趨。”某股份制銀行負責人表示,中資銀行以前都靠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很少,各家銀行也都一門心思找大客戶放貸款,“客戶在銀行能辦理的幾乎都是存取款、轉賬等業務,很少聽說過什么咨詢服務、代客理財等。”

  該負責人稱,如今各家銀行都醒悟了,充分意識到靠利差過活的日子不長久了,必須要在服務內容上下工夫,“金融危機的沖擊更刺激了大家的這根神經。”這才使得各家銀行你追我趕,不斷增加服務項目,賺取非利差收入,“投入了資源,必然得產生效益,收費項目增多也就水到渠成。”

  日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2008年中國銀行業的稅后凈利潤達到創歷史記錄的5834億元,較上年增長1366億元,增幅30.6%。而從已公布了2008年年報的工中建交四大銀行我們也獲知,他們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總額超過了1000億元,其中“顧問和咨詢業務手續費”更是大幅增長。本報記者 楊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