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前后是理財產品銷售的淡季,各銀行推出新品的速度放緩。但牛年銀行理財產品開局“不牛”,收益和發行雙雙下降,值得各銀行引起注意。
牛年第一個工作周,股市量價齊升,顯露出牛氣。相比之下,銀行理財產品卻開局“不牛”,發行數量萎縮,預期收益率也隨降息而走低。
根據普益財富統計,1月31日至2月5日,15家商業銀行共發行了40款理財產品。其中,外幣理財產品發行了22款,市場占比為55%。專家指出,理財市場出現外幣理財產品發行多于人民幣理財產品,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八二”現象。但這并不表明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將大幅增加,因為多數外幣理財產品是銀行按照其發行規律進行銷售。相比之下,人民幣產品的發行出現了萎縮。以去年熱門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為例,一周內只有3家商業銀行發行了3款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
人民幣產品的發行萎縮,是多種因素所導致。去年12月以來,被專家譽為信貸增長進入“沖鋒期”,預計今年1月將有9000至1.5億元貸款投放以追逐政府擴張性項目,可比口徑下增速預計近20%。這意味著信托融資的需求減弱,企業可以更多通過銀行信貸解決資金問題。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的“歇息”,與銀行信貸冷熱呈明顯的“蹺蹺板”現象。與此同時,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也遭遇阻力。專家指出,近期票據貼現利率與定期存款利率基本持平,使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沒有了賣點。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的一項統計顯示,2月份發行的4款票據融資類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1.9%,而1月份24款公布了預期收益的同類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為2.4%。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滑,在近期尤為突出,有的產品還趕不上存款利率。去年12月下旬,上海某銀行發行的一款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為1.32%,扣除管理費后的實際年收益率為1.08%,比1.35%的7天通知存款利率還要低。記者查到,該行2月9日起發行的一款1 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反彈”至1.65%,年管理費率降至0.18%。但就1.47%的實際收益率而言,與7天通知存款利率太“靠近”。顯然,收益比較優勢偏低的理財產品,很難獲得市場追捧。而且,當前銀行存款呈現定期化特征,銀行理財產品則以短期產品為主,后者雖有流動性優勢,但與理財需求不合拍。
一位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1月,股市尚未露出轉熊跡象,國際上商品期貨牛勁猶存,各銀行發行了大量浮動收益類產品,掛鉤股市、期貨市場、商品市場等。隨著市場牛轉熊,風險厭惡情緒占據主導,非保本的浮動收益類產品逐漸淡出,改由保證收益型產品唱主角。然而,由于收益隨降息而大幅下滑,保證收益型產品與儲蓄存款間的比較優勢減弱,產品銷售也不及去年降息前那樣搶手。
該人士稱,春節前后是理財產品銷售的淡季,各銀行推出新品的速度放緩。但牛年銀行理財產品開局“不牛”,收益和發行雙雙下降,值得各銀行引起注意。理財產品銷售,是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組成。假如今年同時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經濟增長低迷,存款利率低位徘徊,二是股市難有大的起色,銀行理財產品有可能面對“寒流”。前者導致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難有表現,銷售缺乏賣點;后者則使銀行無法大量重新推出浮動收益類產品,像去年打新股產品那樣的搶手貨,只能較長時間暫停發售。(記者 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