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金融雜志
編者按: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金融業始終堅持金融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金融系統砥礪前行、銳意進取,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本刊特別策劃“新中國的金融事業”專題,約請業內人士和專家從不同維度回顧金融業發展歷程、展現金融業發展成效、講述金融業發展故事,以期生動呈現新中國金融事業發展概貌。
作者|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文章|《中國金融》2024年第19期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我國金融發展成就輝煌,助力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發展“更上層樓”,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立足新時代新征程,要以金融強國建設為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金融發展助力創造“兩大奇跡”
縱觀世界千年金融史,我國早期的金融發展可圈可點;但近代以來直至1949年的落后使得我國金融發展陷入“以西方為師、向西方合流”的窠臼。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助力創造了世所矚目的“兩大奇跡”,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金融體系自身不斷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經歷了從計劃向市場、從單一向多元、從弱小向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建成了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體系,城鄉居民、企業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有效滿足,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基本建成了有效實施逆周期調節的宏觀金融調控體系和有效維護金融穩定的金融監管體系;基本建成了面向全球、平等競爭的金融開放體系,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金融體系有效支撐了現代化融資需求
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在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均作出了巨大貢獻。一方面,政府主導的金融體系在支持經濟趕超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政府創造性地利用國家信用推動經濟發展,以主導信貸配置方式加速了社會儲蓄—投資轉化;另一方面,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主體的多元化、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和資源配置的媒介化進程,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
沒有發生過金融危機
危機與發展相伴,幾乎是難以逃脫的宿命。也正因如此,“中國危機論”“中國崩潰論”不絕于耳。但迄今為止,我國并未發生過金融危機。筆者認為,經濟快速增長,底線思維和改革發展穩定的“三維統一”,以及資產—負債的同步擴張,是令我國置身危機之外的重要原因。其一,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消化了金融系統壓力。我國善于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不是“坐下來、停下來”解決問題。我國經濟的趕超發展模式,特別是初期粗放式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積累大量金融風險,但較快的增長往往會消解問題。其二,漸進開放與底線思維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相對于產業、貿易的開放,我國金融業的開放是漸進而審慎的,必要的資本管制是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的“防火墻”。底線思維強化了風險意識,這包括加強和完善監管,提升金融韌性,以及維持較高的外匯儲備以防不時之需;漸進開放則體現出改革、發展、穩定的“三維統一”。其三,我國資產—負債擴張的同步性,使得從資產角度來看,債務風險完全可控。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團隊(CNBS)的最新數據顯示,1978~2022年,我國實體經濟部門總資產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5.5%,總負債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7.7%。雖然負債增速略高于資產增速,但總資產遠遠大于總負債,使得實體部門最終保有較大規模的凈資產,能夠從容應對債務風險。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探索取得新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推動新時代金融取得了重大成就。
金融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在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滿足人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第一,金融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張,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和第二大的保險、股票及債券市場。從體量上看,我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金融大國。第二,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形成,部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一是數字金融發展成就卓著。移動支付、數字信貸、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能力、金融科技企業價值等已走在全球前列。二是普惠金融發展態勢良好。一方面,政府積極引導銀行資金流向社會低收入者、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另一方面,借助新一代數字技術,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現了跨越性發展。三是綠色金融展現廣闊前景。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增強,服務方式持續優化,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第一,隨著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日益完善,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下降。2024年6月,我國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8%,保持在有統計以來的歷史低位。第二,從資金投向看,金融系統不斷強化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精準支持,引導資金更多流向民營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尤其是科技金融發展成果豐碩:一是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精度均有提升,直接融資占比不斷提高;二是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發展模式,各地科技金融發展因地制宜、各有千秋,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展開新型地方競爭,體現出新時代地方競爭的新特點、新活力、新希望;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與包容機制。當前,各地積極探索國有資本投資創新領域的容錯機制,提高風險容忍度,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營造盡職免責的良好氛圍,切實推動了“三個區分開來”真正落地。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風險防范能力明顯提高。第一,金融監管框架不斷優化。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統籌協調把關作用,以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作用;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有效隔離的“防火墻”。第二,金融監管效能不斷提升。金融監管的力度持續增強,監管范圍不斷擴大,監管深度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有效性不斷提高,監管結構不斷優化;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監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借助智能監管平臺等手段,金融風險事件的響應速度和處理效率有效提升。第三,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我國金融杠桿率明顯下降,金融資產脫實向虛、盲目擴張勢頭得到扭轉;銀行業不良資產認定和處置有效推進;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得到穩妥處置。以上舉措均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和人民財產的安全。
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開放有序推進,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第一,金融領域制度改革持續發力。一是建成較為完善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二是匯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三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大力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邁向縱深。四是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蹄疾步穩。第二,擴大高水平金融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近年來,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人民幣影響力由區域化趨向全球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擴面增量,人民幣融資貨幣功能提升,離岸人民幣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在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方面,形成涵蓋股票、債券、衍生品及外匯市場的多渠道、多層次開放格局。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債券通、滬倫通等互聯互通渠道相繼開通并持續優化,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金融市場更加便利。一系列不斷靠前的排名、持續開通的渠道,顯示出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以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扎實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
立足“兩個大局”,我國應以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持續深化金融改革,扎實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進一步加強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從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出發,可以看出堅持政治性、人民性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意味著必須始終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把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確保我國金融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一是不斷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在中央一級,中央金融委員會發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作用,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中央金融管理部門依照法定職責承擔監管主體責任;在地方,進一步強化地方黨委對金融機構黨組織的領導,建立健全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重要風險處置機制,落實屬地責任。二是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落實黨對金融的領導。在宏觀上,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貨幣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全過程;在微觀上,全面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把黨的領導融入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當中。堅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意味著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金融發展的普惠性,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金融發展成果。一方面,金融工作要“做大蛋糕”,促進財富積累。特別是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另一方面,金融工作要“分好蛋糕”,促進共同富裕。一是以金融手段引導資源更多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縮小區域、城鄉差距;二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務觸達更多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三是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促進資本規范發展。
加快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金融強國離不開強大的中央銀行;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打造強大中央銀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體系。一是完善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以幣值穩定為根本,更加重視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雙碳”目標等。二是豐富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健全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支持普惠、綠色、科創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三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健全利率走廊機制,引導市場基準利率圍繞中央銀行政策利率中樞運行。在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中增加國債買賣,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在貨幣政策傳導和金融資產定價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加強中央銀行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一是加強與財政部等的配合。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同屬國務院組成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協調聯動方面具有天然的體制優勢。中央銀行支持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保障國債順利發行,支持地方政府規范融資,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以拓寬財政政策空間。二是加強與地方金融監管協調配合。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明確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協調建立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風險處置、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信息共享等協作機制。
加快建設強大的資本市場
強大的資本市場是強大金融的重要標志。相比于銀行體系,資本市場是我國金融發展更大的短板。強大的資本市場一定是投融資功能相協調、能夠更好管理風險服務科技創新、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第一,健全投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一是提升對投資者的服務和回報水平,持續優化完善分紅、回購、增持制度安排,增強投資者獲得感。二是嚴格規范融資行為,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是加強投資者保護,切實保障中小股東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和收益權,暢通中小投資者的事后救濟渠道。第二,發展資本市場,補齊科技金融短板。資本市場具有分散風險、共享收益的天然優勢,契合創新企業發展風險高、不確定性強的特征,理應成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一是增強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評價標準的包容度,更加注重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潛力和市場前景,而不僅僅是短期的財務表現。二是統籌協調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布局,促進形成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等的聯動與合力。三是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培育耐心資本,更好地匹配科創周期。第三,穩步擴大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一是要瞄準國際規則、管理、標準等,不斷提升我國資本市場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二是統籌推進上海和香港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
加強金融監管和金融法治建設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強大金融將給一國帶來巨大收益,但如果治理跟不上,就會傷及自身。因此,應全面加強金融監管,落實金融監管全覆蓋,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機構安排、技術工具,構建激勵相容的風險處置機制和風險早期糾正硬約束機制,形成系統性風險防范長效機制,使得金融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加強金融法治建設。金融運行本質上依賴的就是信任(及信用)。相比于實體經濟領域的實物保障,金融完全依賴于信用的特點更需要其具有契約精神和法治保障。第一,健全金融法律體系。加強金融領域重要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加快補齊新興領域制度短板,發揮司法解釋、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填補空白的作用;推動金融法律與其他法律的有效銜接,構建系統完備的金融法治體系。第二,規范金融創新發展。加強對金融新業態、新業務、新主體的研究,提升金融立法的包容性和匹配性,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第三,提高金融司法水平。在總結金融法院制度經驗、運行經驗、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的金融審判體系,提高金融審判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提升金融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發揮金融司法對金融市場的價值引領和規則指引作用。■
(責任編輯許小萍)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