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之風已經刮了很長時間,但雨卻一直沒有下來。人們不禁要問: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為何如此之難?
文顯堂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25期)
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之風已經刮了很長時間,但雨卻一直沒有下來。人們不禁要問: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為何如此之難?
眾所周知,現行的金融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當前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貨幣政策體系和金融監管框架必須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漏洞頗多,主要存在著監管空白地帶,大量影子銀行活動或者無人監管,或者由于各自設定標準,諸如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對理財產品的監管要求和力度均不一致,帶來監管套利機會;存在著重復監管和過度監管,無形中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成本,不利于金融業的發展。
為了消除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雖然國務院于2013年批準成立了由央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但仍無法遏制風險事件頻發的局面,尤其是最近一兩年發生的錢荒、股災以及期貨爆炒和債券違約潮等等,頻頻發生的局部金融風險,已經撕開了金融監管的空白和真空地帶,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不僅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且不能修修補補地改革,必須打破現有金融監管體制進行重構。
顯然,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必然會引發經濟金融危機,最終受害的是普通老百姓。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發生過的風險和還有大量能夠預見的潛在風險。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為何難以推動?據權威人士透露,難點在于來自部門利益的巨大阻礙,形成“都認為需要改革,但都不認為自己要改”和“抽象改革不反對,具體改革不同意”的雙重阻力局面。
那么,部門利益是什么?為何成為改革的最大阻力,說起來無非是“三少”所致。 首先是少了官位。金融行業已經形成事實上的混業經營,目前分業監管方式無法消除監管真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方向,必定是由分業監管模式向混業監管模式轉變,進而全面整合一行三會,由此可能導致一行三會的部級官位大幅度減少,最起碼也得減少三分之二以上,相關的部級官員面臨著“下野”或再安排的境況。
其次是少了權力。未來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必定是由好產品型監管向信息開放型監管轉變,將大大減少審批式的市場準入,以增強市場透明度和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并舉。當審批減少之后,相關部門的權力也將被大大削弱,形成輕審批重監管的格局。但這是習慣于手握重權,靠審批來行使權力的部門不愿意接受的改革,由此成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阻力。
再就是少了崗位。一行三會,各自為政,各成體系,五臟俱全,對其進行改革整合,必然要革除目前存在金融監管機構過于重疊的狀況,四套人馬變成一套人馬,職能崗位將大幅減少,從業人員面臨著被重新安置的境況。因此,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對一行三會所有從業人員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產生一些抵觸情緒也難以避免。
改革,不可避免地觸及利益格局的調整,置身其中的人們產生各種想法,也實屬人之常情,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合理的安排。但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成敗,與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與整個國家的經濟金融安全直接相關,決不能為照顧部門利益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