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一鍋亂燉”式的資金池理財產品已成為監管的心腹大患,多款產品共同運行、透明度不高、投向不明,甚至讓資金池理財產品頂著“龐氏騙局”的惡名。而對于理財產品進行分賬管理的呼聲在近期已達到頂峰。
去年年底,銀行人員私售信托產品、產品無法兌付甚至虧損等事件先后浮出水面,讓理財產品市場陷入風波。尚福林在銀監會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銀行業監管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嚴控表外業務關聯風險。要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實行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
這也是銀監會首度將理財產品分賬管理列入年度工作重點。事實上,業界關于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分賬管理的呼聲一直就很高,此次銀監會的官方表態似乎讓這一信號變得更加明確。
據記者了解,按照收益類型,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保本保收益型理財產品和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前者類似于存款,銀行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投資方向大多為國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同業拆借等風險較低的領域;浮動收益型產品是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除了上述債券、同業拆借市場外,新股認購、信托計劃等也可以投資,具有一定風險。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估算,2012年全年的發售量將不低于3萬款,募集資金規模流量不低于20萬億元。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流入了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資金池。一家國有銀行零售業務部人士向記者說道,“就像一個池子,不斷有資金流進來,也不斷有資金流出,用池子里的錢進行投資,再將理財本金及收益返還給到期投資者”。但該人士也透露,以這種方式運作的產品無法實現獨立的成本收益核算,存在賬目不清晰的情況。
在業內人士看來,“資金池”運作方式的風險不容小覷,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此前曾公開發表文章稱,其本質上是“龐氏騙局”,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在一定的條件下,投資者一旦失去信心,減少他們的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這樣的擊鼓傳花便會停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對記者表示,固定收益類產品與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投資標的、風險均不一樣,若兩類產品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資產池,容易出現投向不確定、期限不匹配的問題。他認為,從監管層面來看,實行分類管理有助于理財市場規范運作、提高理財產品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