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浙商銀行

評論:注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

2013年01月04日 11:36  中國金融雜志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關乎經濟增長以及金融業自身的質量。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所當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實際上,無論是間接金融還是直接金融都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基本原則。看一看我國銀行信貸投向,絕大部分資金都投向了實體經濟部門。金融為我國長期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金融業始終保持充足的融資能力,足以說明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近年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問題備受關注,并多次寫入文件和政策。

  問題并非空穴來風。從國內看,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不同方面認識存在差異。實體經濟部門特別是小微企業,對金融業有著更高的期望,希望通過深化改革得到便利、便宜的金融服務。從國際看,金融危機暴露出自我循環式金融發展的風險和弊端,使國際社會認識到金融業不應過度異化,不應過度創新,應當回歸到金融的本原,以貼近實體經濟;金融流動性不應過多滯留于虛擬領域,應更多參與社會商品的再生產。同時,實體經濟部門也應專注于追求專業化發展和品牌的塑造,而不是熱衷于把資本轉移到虛擬領域。

  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各方面越來越清醒地看到,唯有發達的實體經濟,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響當當的品牌,才能構筑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抵御各種風險,才能有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才能為金融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服務好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硬道理。因此,在金融發展過程中,我們應始終堅持實體經濟至上的金融服務理念,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需要指出,實體經濟并不等同于實業或制造業,并非僅僅指物質產品的生產活動,而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實體經濟中,包括著各種各樣的服務業。實體是相對虛擬而言的,虛擬領域主要是指金融產業和房地產業。弄清楚這些問題,有助于科學把握金融服務的戰略、政策和方向。

  衡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一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便利。要通過創新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使符合條件的經濟主體和居民同等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務。同時,要疏通金融政策傳導機制,使貨幣和資金及時進入實體領域,防止金融自我循環式發展。應綜合運用各類金融市場和各種杠桿,促進資源有效配置。二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要保持信用規模的適度增長,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靈活性。三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要不斷改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利益分配關系,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四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結構。協調發展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不斷提高市場主體的資本形成能力和融資能力。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應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應高度重視服務業的發展,這是我國經濟戰略轉型的迫切需要。我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后,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持;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最近,國務院發布了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金融業應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金融市場和金融資源,全力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金融業應更加注重體制機制改革,更加注重金融風險防范,更加注重自身資產負債的健康性,始終保持足夠的政策儲備和融資能力,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壯大自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猜你喜歡

  • 新聞重慶女警自述被黑打:戴腳鐐坐老虎凳
  • 體育曼城內訌!巴洛特利曼奇尼訓練場動手扭打
  • 娛樂王力宏駁斥與李云迪緋聞:都愛女生
  • 財經健康元涉地溝油后從未停產 調查結果難產
  • 科技Ubuntu攪局移動OS:難跨三座大山
  • 博客我國居民消費率為何遠低于30年前
  • 讀書國之重器:九大“鎮國之寶”(組圖)
  • 教育26省份不同程度公布異地高考方案
  • 育兒兩歲孩子來“例假”性早熟來勢兇猛
  • 梅新育:美國財政懸崖協議的兩面性
  • 劉泳華:2012年十大經典品牌營銷事件
  • 羅天昊:朱元璋反貪為何不能救世
  • 彭真懷:用新型城鎮化破解三農難題
  • 董少鵬:2013年中國股市十大預言
  • 黃鳴:皇明真的跑偏四年嗎
  • 金巖石:中國經濟在等什么
  • 潘英麗:以金融轉型推動經濟轉型刻不容緩
  • 淡泊明志:誰來養活中國人?
  • 張捷:展望各方煎熬的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