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浙商銀行

買理財產品要留心眼 是否銀行代銷關鍵看公章

2012年12月10日 07:17  大洋網-廣州日報 

  投資者紛紛向本報爆料遭遇私賣理財產品 業內提醒稱——

  近日,本報連續報道的銀行理財經理私賣投資產品的新聞引起各方關注。還有投資者向本報爆料稱自己有過類似的遭遇。投資者表示,由于是銀行理財經理推薦的,他們一直以為是銀行代銷的產品,本著對銀行的信任,才放心購買。那么,投資者該怎么分辨銀行自己的產品、代銷產品和非代銷產品呢?

  文/記者李婧暄

  記者了解到,目前投資產品種類很多,購買的渠道也很多,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識別銀行代銷的投資產品和非代銷產品十分有必要。業內人士建議稱,投資者最重要的是要認清收益越高風險就越大的道理,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收益率。

  客戶:

  經常看到理財經理推銷

  有投資者表示,如今到銀行辦理業務,遇到理財經理推銷相關產品已經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你到大堂辦理基本業務,基本上是‘沒人搭理’的,但如果透露出想要購買金融產品,理財經理就會十分有興致地推介”。

  近日,在多家銀行都擁有貴賓卡的鄭先生告訴記者,某銀行的員工最近向他推薦了一款年化收益高達18%的理財產品,雖然聽起來很心動,但一直沒有動手去買,“沒想到現在真的有人出事了,還好沒有貪心。”鄭先生說。

  銀行:

  不允許員工私自接單

  在第三方公司高額傭金的誘惑下,甚至在業內也出現了一些銀行員工私自接單,利用手上的客戶資源推銷第三方公司的產品的情況。

  有銀行內部管理者告訴記者,銀行對員工的管理比一般的企業要嚴格許多,銀行是不允許本行員工從事與本行業務無關的其他金融工作的,更不允許一線工作人員私自接單,假借銀行名義代售其他產品,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將會受到非常嚴肅的處理,不排除會解除勞動合同,給銀行造成損失或涉嫌犯罪的,還會被移交法辦。

  該內部人士表示,由于接私單是違反規定的,因此許多員工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壓力,客戶不妨多問幾句,在多了解情況之后再進行投資。

  業內解析:

  銀行理財產品分兩類

  據了解,正常情況下,市民在銀行的營業大廳可以接觸到的金融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銀行自己的產品,如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貴金屬產品、信托產品等,“這類產品完全是由銀行自己研發的,出了問題,銀行要負主要責任。”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第二類產品是銀行代銷的產品。如某些保險產品、貴金屬產品、基金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與第一類有重合,但區別要看具體的產品說明,屬不屬于代銷。

  昨日,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銀行來說,代銷的產品,銀行對其所做的營銷宣傳和銷售過程的合規性要負責任。”銀行不能做虛假宣傳,銀行必須充分向客戶提示產品的盈虧風險,不能代客操作。

  “非銀行產品而且也不找銀行代銷的,是第三種,須警惕”。沒有選擇銀行代銷,一方面是省手續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產品先天不良。銀行并非什么產品都代銷,銀行會對代銷的產品進行嚴格的審核,如果發現其設計的投資項目沒有其宣傳的收益水平,或者公司信譽存在疑點等問題,都不會代銷。如果不通過銀行,但是有自己的渠道銷售,也可以進行銷售。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沒有找銀行代銷的產品也不一定都很差,也有一些好的項目,但沒有找銀行代銷的產品大多數還是高風險的產品。”專家表示。

  對普通市民來說,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最低。其次是代銷產品,也是經過銀行審核過的,風險最大的就是銀行不敢代銷的產品,市民購買須謹慎。

  專家支招

  如何辨別銀行代銷產品

  方法一:看合同上是否有銀行公章

  銀行的代銷產品里,在客戶所簽署的產品協議書里肯定會提及銀行名字,而且客戶會簽名,產品投資方和銀行也會簽名蓋章。銀行作為代銷主體,成為銷售過程中的當事人。通常情況下,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產品,為了利于監管和吸收存款,銀行會要求客戶購買產品的資金歸集到自己銀行。

  方法二:宣傳資料上有相關銀行名

  投資產品的宣傳資料上一定會顯示出代銷機構有哪些,比如說這個產品在某個銀行代銷,會有具體代銷銀行的名字。但有些宣傳資料一般是投資公司印的,客戶在查閱的時候也需要多留個心眼。

  不過專家提醒,銀行對代銷的產品也沒有監管職責,如果產品說明書上刻意注明產品是由某某銀行監管,也是值得投資者懷疑的,須了解清楚。

  理財提示

  不要片面迷戀高收益

  記者了解到,私募基金產品的收益率比普通理財產品高,是因為風險高,一是不保本,此外收益率也是預期收益率,并非實際收益率。和君資本合伙人馮勇告訴記者,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一方面,投資人應該盡可能全面掌握相關信息,不能盲目相信推銷人員的一面之詞。“另一方面,銀行在銷售各類理財產品時,應了解客戶對相關風險的認知和承受能力,評估客戶是否適合購買所推介的產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猜你喜歡

  • 新聞習近平: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 體育U22國足0-1韓國 中超-徐亮宣布加盟申花
  • 娛樂阿嬌首談韓國男友:他的真誠和風度吸引我
  • 財經茅臺請求監管部門抽檢塑化劑
  • 科技傳工信部醞釀APP備案制 被指操作性不強
  • 博客民國一塊大洋能買什么 抗戰老兵嚎啕大哭
  • 讀書莫言授獎詞:他以俏皮口吻揭示陰暗面
  • 教育00后微博求愛惹爭議 校規該不該禁早戀?
  • 育兒北京一計生辦被問簡化準生證:到這得等
  • 安邦智庫:中國農業體制有望迎來重大調整
  • 趙偉:2012學界憾事盤點
  • 價值守望者:茅臺最大的問題
  • 葉檀:小商品城模式走不遠
  • 朱大鳴:龐氏騙局的理財產品巨虧才剛開始
  • 楊東輝:A股在元旦前后還會見1950嗎
  • 張衛星:韓志國與鄒濤的對賭誰決定輸贏
  • 張五常:國際收支平衡表與匯率問題
  • 劉石:賀鏗的言行令國人蒙羞
  • 陳思進:美國是怎么搞垮一個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