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一
(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摘要】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是調節國民經濟的重要杠桿。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與發展,不僅能夠給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帶來重大影響,也將對家庭理財、投資與消費產生深刻影響。文章正是以利率市場化為背景來探討家庭投資理財的策略,實現家庭資產的合理增長。
【關鍵詞】利率 利率市場化 家庭理財
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對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其浮動區間進行了兩次調整。目前,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比調息前下降0.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比調息前下降0.5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 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0.7倍。這兩次利率調整拉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大幕,通過利率浮動范圍的調整,使利率由管制走向市場化,將資金價格的定價自主權交給商業銀行,不僅有利于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加快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所謂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由資金借貸的雙方根據資金供求的情況來自主調節,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引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如果把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看作商品,那么利率的高低與商品價格的升降是一致的,同樣受價值規律所支配。若市場上資金供大于求,則利率就低;反之,利率就高。
理財,即財富的管理,進而提高財富效能的一種經濟活動。所謂家庭理財,從概念上講,就是在家庭財務資源約束的情況下,
針對風險進行家庭財產的有效投資,達到財富保值、增值目的,抵御社會生活中的經濟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必將會為居民打造一個全新自由的投資理財新天地,催生理財新觀念,促使居民采用多種交易工具與方式進行資產的保值增殖。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家庭的投資理財活動產生的影響
(一)實際利率水平上升,居民儲蓄偏好增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迅猛增長,居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可供家庭自由支配的資產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居民的家庭資產在結構和功能的配置上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更多的傾向于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和消費,多樣化和復雜化的家庭金融需求也使得我國家庭經濟行為的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別是進入21 世紀以后,居民在股票、債券、保險等金融工具上的投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然而,根據我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一直高居不下,在家庭金融資產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2001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73762.4億元,到2010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增長為303302.5億元。在這十年間,除了2007年受股市大漲熱潮分流資金的影響外,其他年份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年增長率都在15% 左右。可見,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速度增長。
儲蓄存款是我國最古老的金融產品,由于其具有變現能力強、安全性高并且簡單方便等特點,它成為了我國大多數家庭選擇的金融投資工具。儲蓄存款的收益就是利息,而決定利息多少的正是利率。從一般意義上講,利率的提高會提升居民的儲蓄傾向。然而,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儲蓄的利率彈性 很小甚至接近于零。
所以,利率的提高不能保證儲蓄率的提高,而且各國的的實例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一般情況下,利率市場化能導致實際利率水平提高,從而誘導居民增加儲蓄。6 月8 日央行調息后,可以清晰的發現:從表面上來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調了0.25 的基點,即由3.5% 降為3.25%,而允許金融機構存款利率的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了基準利率的1.1 倍,這又使得存款利率變為3.58%,這也意味著實際上存款利率不降反升。從各大商業銀行的實際操作來看,全部銀行一年期(含)以內定期存款利率均上浮,其中中小型銀行上浮到頂(基準利率的1.1倍)。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2年6月份和7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創新低,分別為2.2%和1.8%,這使得居民的實際利率持續為正值。實際利率為正值,將增大銀行對居民存款的吸引力,實現儲蓄的保值增值。
(二)銀行競爭加劇,可供家庭選擇的理財產品更為豐富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利率市場化后,銀行有了利率的制定權,各家銀行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自身的資金條件來采取差別化的經營策略,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這無疑導致了商業銀行間更直接、更激烈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將會表現出更多的差異性,不同銀行在幣種、額度、期限、利率等方面都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也會在其金融產品的定價中得到反映。作為金融機構的客戶,居民可以像購買其他商品一樣,挑選自己滿意的銀行和產品。
(三)金融意識加強,個人信用受到重視,利率風險加劇
利率市場化后,家庭的消費貸款利率也將實現市場化,這意味著不同的家庭將從銀行獲得不同利率的消費貸款。家庭的消費貸款主要用來購買住房、汽車及其他耐用消費品,因為利息支出在這類信用消費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貸款利率對家庭的貸款成本有重要的影響。銀行主要根據貸款人的信用情況、職業類型、收入、學歷等綜合情況為每個人執行不同的貸款利率。那些資信情況良好、且學歷較高、收入穩定的人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并且能夠享受較低的貸款利率;相反,就要承受較高的貸款利率甚至無法獲得貸款。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家庭的總收入、家庭成員的職業、學歷等自然條件是相對不變的,那么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家庭要重視信用記錄的積累,提高金融意識,以求獲得更低利率的貸款。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遵循著“帕累托改進” 的原則,這一改革過程將盡可能地使一部分人受益,并且不使其他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對于存款人來說,表面上的降低存款利率并不會損害存款人利益,擴大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反而可能會使其受益。對于貸款人來說,降低貸款基準利率的同時還擴大了貸款利率下浮區間,更加有益于貸款人。對于銀行來說,為了搶奪優質的貸款客戶,銀行必然會把貸款利率下浮到底。另一方面,為了爭攬儲戶,銀行也必然會盡最大努力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頂,這無疑增大了銀行自身的利率風險 。各銀行間由于業務范圍、風險程度、公眾認可度的不同,必然會憑借自身的優勢展開競爭。從國際的經驗來看,有一些國家在利率市場化后出現了銀行破產倒閉的情況,導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亂。近些年來我國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經營困難,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市場利率波動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越來越大,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虧損倒閉的風險也越來越高。
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家庭理財策略
(一)綜合比較、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完善家庭理財投資結構
由上文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家庭的儲蓄率仍然居高不下,大部分家庭的理財結構都較為單一,不利于家庭財富的增長。合理的理財結構不是單純的購買儲蓄,而是應該根據每個家庭的自身情況制定不同的理財計劃,配備不同期限、不同風險度的理財產品,建立投資組合,優化資產配置。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發展的態勢非常迅猛。在利率逐步自由化的今天,各大銀行提供的新型理財產品將更具有特色,品種期限將更加齊全,投資者也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面臨多樣化的理財產品,家庭首先要深入的分析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構造一個風險梯度完整的理財產品組合,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累積家庭財富。其次,不要盲目的追求產品的收益率,要對產品的費用、風險、客戶的權益與義務做全面詳細的了解,綜合比較每款產品的優缺點,有效保障好自己的利益。最后,家庭的理財投資結構還必須要結合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考慮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的理財重點,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調整理財結構,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家庭理財的需求。
(二)提高公眾對銀行業的認識,提升家庭的信用約束意識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業務的企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負債經營,這一特點也決定了商業銀行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內在風險的企業,因而防范和化解風險也成為了銀行的永恒主題。在過去傳統的經濟體制下,單一的國有產權形式決定了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由此國有獨資銀行也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也奠定了其在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地位,成為了公眾心中一個無風險的“政府部門”。為了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金融體制,應對加入WTO的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國逐步完成了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實現了金融機構主體的多元化。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居民對銀行的認識仍然不到位,缺少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尤其在利率市場化后,利率定價權放給銀行,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市場風險自然增大,居民也應改變對銀行的傳統觀念。此外,居民應當加深對我國銀行業體系的認識,不要將目光只局限于四大銀行,應當更多地關注中小股份制銀行。許多中小股份制銀行為了招攬客戶,開發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并且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服務。居民應當分享金融體制深化的成果,享受金融業競爭帶來的收益。當然,利率市場化的關鍵在于利率,居民也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利率的高低上。不同銀行提供的利率水平不同,但是居民也不能盲目的選擇提供高利率水平的銀行。所謂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一些實力較弱的銀行為了吸引客戶會把存款利率定的較高,因而也承擔著較大的風險;相反,一些信用度高、實力強的銀行提供的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但這些銀行存款的安全系數也較高。這就需要對銀行做出綜合全面的考察,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收益。
利率市場化后,個人的信用記錄好壞直接影響家庭的經濟生活成本。許多商品的消費貸款都與個人的信用程度直接相關,這也要求我們提高對自身信用水平的重視程度,培養守信觀念,從而來提高整個家庭的信用狀況,為家庭的經濟生活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三)規避風險,合理保險,為家庭解決后顧之憂
利率市場化后,隨著利率的波動,家庭在投資過程中所承受的財務風險也增大了,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自然成為了家庭理財的首選。家庭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防范利率風險,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防范意外、疾病等不可預測風險,因此保險也是家庭理財的必備工具。通過發揮保險的杠桿效應,投入少量的資金即可彌補風險造成的損失,實現轉移風險、獲得保障的目的。利用保險的保障功能來管理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各種風險,保證家庭理財計劃的順利進行。此外,保險理財產品不僅具有保障功能,許多理財產品還附帶理財功能,能夠在保障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保險資金的增值和靈活運用。家庭在投資保險工具時,可兼顧其保障功能與理財功能,根據家庭的風險偏好在整體規劃中進行比例調整,確保家庭資金的安全性與收益性。
參考文獻
[1] 史代敏,宋艷。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5(10)。
[2] 許崇正。論中國利率市場化[J]。經濟學動態,2001(1)。
[3] 鄒紅,喻開志。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金融資產選擇特征分析:基于6個城市家庭的調查數據[J]。工業技術經濟,2009(5)。
[4] 王光偉.中國利率市場化機制的建立及影響[J]。管理世界,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