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周小川文集《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出版之際
■ 金 研
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一本全新的文集,匯集了作者對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觀察、分析與應對探索。
危機早在2007年夏天即開始浮現,到2008年9月開始全面深化,成為一場波及全球、影響深遠的國際金融動蕩。從最初的次貸風險暴露到2007年9月北巖銀行擠兌,再到2008年3月貝爾斯登被收購,金融界每天都在關注、討論著這場危機會向何處去。對危機的解釋和對未來的預測眾說紛紜,但令人意外的是,幾個月后,危機竟演變為自由落體式的金融市場崩潰。從2008年9月7日“兩房”事件爆發開始,緊接著是AIG、雷曼兄弟、美林……一連串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國際金融機構紛紛陷入危機。雷曼事件后,危機迅速擴散,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海嘯。直到今天,全球經濟仍然沒有走出這次危機的陰影,很多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不少國家都存在著債務占GDP之比過高的問題,債務危機能否得到有效緩解?如何從根本上打開“三連環惡性循環”的死結?全球經濟再平衡是否將有所改善、出路在何方?無論在理論上、金融運行的實踐上,還是在全球治理和金融當局的政策層面上,這次危機需要我們研究、應對和改革的內容都太多、太多了。
作為央行行長,作者親歷了危機爆發、深化發展的全過程,先后參加了數十次關于危機研究和應對的各種會議,包括G20部長會、IMF/世界銀行[微博]春季和秋季會議、FSB和BIS例會,以及其他諸多全球或區域性、國際或國內、公開或內部的會議,比較全面地參與了對危機的觀察、分析、反思和對策研究,以及危機后推進全球治理和國際金融改革的過程,這也包括中國在國際格局變革中的角色轉換以及國內若干政策措施的推出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作者對于這次危機的認識和思考。這本文集就是收錄了這方面的內容,既體現了作者對危機的研究和探索,也反映了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某些認識基礎和政策措施。
從形式看,文集收錄的是作者在不同場合關于這次危機的演講稿、公開發表的文章,還有少量的媒體訪談稿,共45篇。其中,已經在報刊或互聯網公開發表的21篇,包括接受媒體訪談稿3篇;其他24篇則是首次與讀者見面。所有稿件均保持了原貌,只在文字上做了少量的修飾。
從時間跨度看,書中收錄的文稿主要形成于2007年夏季危機剛剛開始顯現到2012年夏季這五年間。通過此書,從作者2008年較早開始關注次貸危機、在人民銀行西安分行作專題形勢報告開始,讀者可以清晰地沿著危機從早期的局部事件,到集中爆發,再到進一步蔓延、深化發展的時間軸,感受到作者對危機觀察、分析的邏輯脈絡和思想演進。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準備2009年4月G20倫敦峰會,作者于2009年3月下旬通過人民銀行網站集中發表了4篇文章,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關于這4篇文章的有關背景,在本書收錄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背景、關聯與建議”一文中也有具體介紹。此后的文稿,也圍繞著危機的成因、特征、救助、金融政策響應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主題,大體反映了危機中的爭議性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相關研究。最后一篇,是2012年6月在上海市金融學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出口信貸:爭議與規則”,涉及了在當前應對危機和全球經濟再平衡背景下,對出口信貸及海外投資規則的一些爭議和探討。
除此之外,還在附錄中收錄了2006年7月、2007年10月的2篇文章,分別是作者在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遠東會議和在清華大學“全球管理論壇”上所作的演講。之所以收錄2006年的文稿,是因為那次演講的題目是“全球經濟不平衡與亞洲金融風波的關系”。當時次貸風波剛現端倪,但全球經濟不平衡問題已廣受關注,作者在這次演講中試圖從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波中尋找不平衡的解釋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危機與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波是有內在聯系的。另一篇文稿,即作者2007年10月在清華大學所作的演講“關于金融系統的穩態及其演進”,則較早地對美國次貸危機作了討論,與文集收錄的第一篇文稿“從次貸危機說起”體現了承啟關系。
從內容看,本書所收錄的這45篇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危機的原因,特別是儲蓄率問題、全球經濟不平衡、宏觀和微觀順周期性,以及金融市場穩定性及其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關于中央銀行應對危機的政策、效能和角色轉變方面的研究,涵蓋了中央銀行政策目標和工具、中央銀行治理以及中央銀行理論針對這次危機而可能發生的演變。三是關于危機救助。作者就“能否救援”和“如何救助”作了數次專題演講,其觀點和建議引起了金融界的關注,并引發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和討論。在作者看來,當前走出危機需要有新的設計和新的激勵機制。四是關于國際金融改革和監管重構,涉及中央銀行和監管當局的金融政策、國際金融體系及其監管改革、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信用評級改革等相關內容。五是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從作者在2009年3月23日公開發表的“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開始,涵蓋了作者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方向、人民幣“走出去”和可自由使用的一些探討。六是關于中國應對危機、維護金融穩定和改進經濟平衡的政策分析,內容較廣,主要涉及人民銀行在貨幣政策、金融穩定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政策選擇,以及我國在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方面的政策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文集收錄的45篇文稿圍繞上述六個方面的內容展開,但各篇文章在分類上似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往往在內容上各有涉及,相互交錯。而且,這六個方面的內容本身在概念和邏輯上也是密切相關、緊密聯系的。因此,在編排上,這45篇文稿以形成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這樣,一方面,契合危機的醞釀、爆發、深化發展過程,讀者從各篇文章中大致可以看出危機的演變,以及金融界、政策界對危機應對的關注重點、觀念轉變和政策響應;另一方面,也較為忠實地反映了作者本人對這次危機的分析、研究和政策思考過程。
既然選題是圍繞這次金融危機,文稿又來自于作者在不同場合的演講、講話稿和訪談稿,作者往往會圍繞同一題目在多個場合反復討論、不斷總結,這些文稿的內容就免不了會有所重復。當然,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反映了中央銀行在國際和國內加強溝通、防范偏頗、爭取共識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于危機思考和研究所依賴的經濟學思維框架,以及對危機進行分析、探討的爭議過程和認識進展。
綜觀這45篇文稿中的思考、觀點、研究結論以及相關的政策主張,雖然仍有不少爭議,但有一部分已在理論界、金融界以及中央銀行界達成共識,有的已經成為政策。應該說,這是作者對危機研究和應對所作出的積極貢獻。當然,危機還在發展、演變,這意味著對危機的研究、應對也尚未結束,并將繼續對金融理論、實踐和金融政策帶來很大的沖擊,提出更多的創新要求。下一步怎么走?這仍然是一個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以資為應對危機選擇正確的道路。無疑,這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充分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并開展充分的交流和探討。我們希望,編輯整理并出版作者的這本文集,能夠在上述方面發揮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