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差收窄是銀行業利好還是利空?
本報記者 商灝 北京報道
四大商業銀行的股價出現暴跌,交通銀行和華夏銀行最近相繼破凈,令世人矚目,其中內涵引人深思。
而且我們看到,央行本次降息被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是在特殊的時期開啟了利率市場化,但對于這樣的說法,學界曾有所謂進亦憂退亦憂的兩條路線的激辯,特別是在時機的選擇上,一直存有分歧。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賀力平教授曾在一次公開辯論中表示,現在中國確實是面臨利率市場化的一個最好時機,但這不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了,自然就水到渠成。
近日,賀力平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更進一步闡述其觀點。
利率市場化
并不能影響銀行業績
《華夏時報》:從你個人的角度來說,你同意央行本次降息是所謂在特殊時期開啟了利率市場化的說法嗎?
賀力平:本次降息伴隨著上下限浮動措施的推出,應該是利率市場化在國內進一步推進的一個重要標志。準確地說,并不是現在才開始利率市場化進程,實際上至少在七八年以前,央行就規定了存款利率可以下浮50%,貸款利率可以上浮50%,這已經是邁出了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這次降息之所以顯得比較重要,是因為規定了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貸款利率可以下浮,與以前利率浮動的方向不一樣。而且從目前來看,這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相信這并不等于利率市場化的完成。利率市場化除了包括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調整,還包括很多證券、債券市場定價機制的調整,也就是說要充分讓市場發行主體來調整,這包括股票的發行底價應采取讓有關的參與者來協商定價,也包括很多金融市場上的工具的定價。利率市場化是多方面的,就國內而言,目前反映最突出的,是在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方面,畢竟過去,這主要由央行來決定。
《華夏時報》:政策的變化對于銀行業來說究竟是利空還是利好?
賀力平:短期來看,因為經濟目前正處于一個下行的階段,其特點在于銀行所面臨的流動性相對緊張的狀況比經濟上行時期更突出一些。這樣一來,當存款利率可以上浮的時候,我們看到大多數商業銀行很快的反應都是讓利率上浮,其效應非常明顯。本來央行是降息,但商業銀行上浮利率實際上抵消了降息的效應,這對于商業銀行節省資金來源成本方面,效應沒有體現出來。商業銀行業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相對成本增加的狀況。這被很多市場解讀為銀行業績有可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但情況實際并非線型變化那樣簡單。銀行的經營成本、資金來源成本跟利率有關系,但與期限結構和資金的配置也有關系,單憑利率成本有所上升這一點就斷定銀行業績整體會受到不利影響,這個結論可能比較倉促。
銀行業績仍會
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華夏時報》:如果利率市場化不斷地有實質性推進,銀行業績拐點會否出現?
賀力平:這還是要取決于經濟環境。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歐美的利率市場化,大部分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基本完成,到現在,我們看到,歐美很多國家銀行業的業績是一個上下起伏的過程,并沒有永遠好或永遠差的情況。換句話說,利率市場化并不決定銀行業的業績,只是說銀行相互競爭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在這個新的環境中,銀行業的整體業績和單個銀行的業績,究竟會怎么變,還是一個未知數。也就是說,利率市場化本身和銀行業的業績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我們應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來觀察。比如在中國經濟的下行階段,銀行業的整體業績肯定要弱于經濟上行階段。觀察銀行業整體的業績拐點是否出現,應是更突出強調經濟周期的變化,而不是利率市場化的調整。這一點可能更為重要。
當然,這并不是說,在經濟下行階段,銀行業的業績肯定就會變得很糟糕,而只是說,可能弱于經濟上行階段。也就是說,銀行仍可保持良好業績。
比如我們只能對中國銀行業尤其是上市的銀行做一個整體的觀察,可以看到,其資產收益率在好的年份能達到1%,但在經濟下行時期,其資產收益率可能只有0.7%。但這0.7%也很多了,因為中國上市銀行的資產總額已經接近100萬億人民幣了,其1%就是1萬億人民幣,而0.7%就是7千億人民幣。7千億人民幣的利潤,仍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數據。
《華夏時報》:從經濟增速放緩和來自歐洲的經濟下行風險加劇的狀況來看,目前實質推進利率市場化與穩增長之間的關聯有多么緊密?銀行業將像有些分析所說的那樣要為中國經濟讓利嗎?
賀力平:這不應完全是銀行業讓利的問題。銀行業在支持經濟增長方面雖不能說是唯一因素,卻會是重要因素。銀行業無論是存貸總量的增長,還是利潤的增長,這兩方面都要受到貸款需求的影響。所謂貸款需求,這是由企業和居民來決定的。如果需求還是比較強烈,很明顯,銀行即使面臨著存款來源成本相對增加,還是可以獲得較好業績,而且貸款增長仍可保持較快速度。
但從國際經驗來看,比如就美國而言,2008年美國遭受金融危機;2009年,美國的商業銀行實際上是有錢的,但實際貸款增長卻非常非常緩慢,幾乎接近于零增長。這并非因為商業銀行不愿意放貸,而是因為實體經濟不愿意借錢,實體經濟在收縮。這樣的事實發生,會讓銀行本身的作為很有限,銀行自身的努力空間會變得很小。中國國內也需要擔心這種情況的出現。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這種情況在中國國內出現的可能性,還非常小,但不排除它可能會在某些地方或某些行業出現。
商業銀行現在有了更多的存貸款定價權,就要看兩方面情況:一個是看行業當中其他銀行如何做,因為在一個競爭性的環境中,銀行不能自己有很大的獨立性,否則客戶會跑掉的;另一個是看市場中那些符合風險防范要求的企業,其貸款需求有多么大,同時也對那些過去接觸、關注較少的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我覺得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潛力,銀行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對更多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下行相對比較溫和,相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而言,對貸款的需求依然比較健康。另一方面,中國的銀行在改善自身貸款服務方面,還有一些潛力可挖。基于這樣的判斷,我覺得銀行的業績還會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
現在股票市場對于銀行股的評價偏低,這只是相對短期的現象,以后會發生變化調整。
吸收和掩蓋風險
或將成突出問題
《華夏時報》:長遠看商業銀行的利潤效益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賀力平:會發生利率戰并因而出現分化嗎?
銀行之間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這一點不能排除。但銀行間相互抬息發生利率戰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因為畢竟央行對于存款利率的上限有規定。對于中小型商業銀行而言,升息的政策空間已經用到位了。雖然一些大的銀行還有升息空間,但他們還要看看別的大銀行怎么做,要顧及行業通行做法,并不可能為所欲為地過度使用定價權。
另外,一些比較大的銀行也已經意識到,真正要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短期內靠殺價,其效果是不穩定的,而且有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所以他們會比較顧忌使用價格手段打利率戰。這也說明央行有限度地開放存貸款利率上下限,是基于合理的考慮。今后,如果各商業銀行的行為都依然比較理性,還可能有上下限浮動的進一步提高。如果各商業銀行行為表現得明顯不夠理性,央行可能就不會進一步推出上下限浮動政策。
《華夏時報》:實質推進利率市場化可能出現的風險對于監管部門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
賀力平:世界各國的經驗都已經成熟地表明,在一個利率市場化的環境當中,銀行的風險,很明顯會有所增加,但這主要表現在銀行有可能經營成本會升高,由此,為保持業績,銀行可能進入一些高風險金融領域。我們看到,在美國和西班牙,很多銀行把大量的貸款投放到房地產部門,最后吸收風險,對整個銀行體系形成沖擊效應。在中國,不排除一些銀行機構出于業績的壓力,放松對風險的控制,最后吸收風險,或把風險掩蓋起來,甚至不斷地積累風險,這很明顯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對于監管者而言,還要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一些弱的銀行出現問題的時候,會影響到存款者信心。如果存款者的信心一旦受到打擊,會形成對整個銀行體系的沖擊,對于銀行體系而言,這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風險,而不是單個銀行的問題。因此,換句話說,利率市場化普及之后,監管上的要求就大為提高了,就要實行有效的事前監管,建立起風險預防機制、建立起所謂的防火墻,包括存款保險機制。
銀行業的服務
或將發生明顯改善
《華夏時報》:如果實質推進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的一部分,也意味著銀行業不得不開始轉型,接下來我們可以預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賀力平:如果一切都進展比較順利,首先,存款者從銀行得到的回報會比較多,貸款者從銀行拿到的利率價格也比較公平合理。對銀行來說,使用價格手段的調整,實際很有限,更多的還要強調如果要擴大或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就要通過不斷地改進服務和提供更好的銀行產品。那些大銀行應實行多元化發展,在繼續使傳統存貸款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應突破傳統存貸款模式,進入新的金融領域,包括進入國外金融領域展開經營。這些變化,我們以后都會看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