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微博)
從銀行利潤之爭看金融改革攻堅
[ 改革不能由利益部門主導,否則極易“跑偏”。應借鑒國有銀行改革的經驗,成立多部門組成的國務院領導下的改革工作小組,設計改革總體方案,利益部門具體落實實施方案 ]
前幾天雖穿梭于內地和香港間,但一直非常關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論壇上吳敬璉等幾位前輩敢于直面中國改革發展核心問題的演講,尤其令人欽 佩。不唯上,不唯書,直面問題,實事求是,追求真理,鼓而呼,應該是每一個有良知的學者甚至官員的行為準則,或至少是心中之向往。
吳敬璉在演講中指出,要關注改革的“頂層設計”問題,并希望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都能重點關注之、討論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辯論中找到最優或 次優答案。但他也強調,“目前在財稅體制,在金融市場形成,在法制國家的建設,教育、科研體制等方面都積累了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前幾個五年計劃和五 年規劃的經驗,這些改革都勢必會遇到種種既得利益或者是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阻力”。
從這輪有關銀行“暴利”的爭議中,我們已明顯感到了這股阻力。自有銀行家坦言“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說”開始,銀行利潤問題備受輿論拷問。開始 主要是網民,接著是專業媒體,最后專業學者、專業官員也參加了論戰。大家一直沿用的“暴利”一詞,最早應來自網民。正如周小川行長所言,說“暴利”有點過 分。
銀行業的利潤率是否偏高?
什么是“暴利”?20%的ROE(凈資產收益率)?或是200%的ROE?抑或是ROE長期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幾倍?
大家為什么一直用“暴利”這個詞,其實所有人都明白,這里更多帶有感情色彩,即公眾對存款負利率、對壟斷、對服務的不滿,而非一個簡單的數量界 定。“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我想我們的官員和決策者,在看待輿情時,也應該有一點這樣的悲憫情愫吧。
在一個較大的市場經濟體內,比較行業的利潤高低,不是看資產收益率(ROA),也不是看利潤增長率,最科學的是比較當期凈資產收益率(ROE),即資本利得。也就是說投資一元錢,各行業能純賺多少。借用中國銀行業協會楊再平(微博)副會長的數據,2004~2010年,中國銀行業ROE在15%~20%間,遠高于老百姓一直詬病的石油、煙草等壟斷行業;2011年ROE超過20%,略 低于煙草但高于石油。其實在我看來,無須測算我國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也無須知曉其他行業的利潤率具體是多少,僅從大量國際資本、國內社會資本和民間資 本都千方百計、哭天喊地地想進軍中國銀行業這一現象看,投資什么最賺錢,大家已心知肚明。
為什么2011年人們關注銀行利潤?
自2003年改革后銀行業ROE就較高,一直是個大家向往的賺錢行業。但為什么2011年人們才開始詬病其“暴利”呢?原因有二:
一是自2002年到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2009~2010年雖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四萬億元投資的作用,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總體狀況不錯。你吃肉,我也能喝點湯,相安無事。
二是2011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制約,企業虧損、倒閉增加;通脹加劇,負利率現象嚴重,居民購買力不 斷下降。但銀行卻利用緊縮之機直接提高或變相提高貸款利率,收取各種費用,民間融資泛濫并出現風險。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受到質疑,同時銀行ROE仍 保持高位并繼續提高。
銀行業與實體經濟反差巨大、呈冰火兩重天之勢,爭議自然會出現。
銀行業厚利的根本原因
用銀行業利潤增長的原因來替代解釋銀行業“暴利”,是明確的偷換概念。
在一個資本自由流動的經濟體內,行業利潤率最終會向社會平均利潤率收斂。一個行業的ROE較長時間遠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存在資本流動的障礙,或是技術壁壘,或是行政壁壘。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鼓勵技術進步,所以技術壁壘帶來的“暴利”很少有人會去指責。如人們對喬布斯、馬云(微博)、姚明等只有羨慕,沒有嫉妒恨。
但行政壁壘帶來的“暴利”則不同,它明顯不公,會導致尋租、腐敗、低效等一系列問題,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人們總在聲討。應當承認,銀行ROE高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如筆者曾考察過的民生銀行“商貸通”、北京銀行“小巨人”、漢口銀行的科技金融“投融通”等產品,均具有創新內容與技術含量,因此獲得了市場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銀行業也存在較高的行政壁壘,體現為管理層面的機構審批、準入門檻。
其二,價格管制,且管制定價偏高。目前,我國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還沒有獲得直接的定價權,但央行的管制利率已為銀行保留了足夠的保護利差。據 了解,亞洲金融危機后,央行利率改革時制訂的利差水平考慮了讓銀行體系的休養生息,偏大1個百分點以上。目前,盡管銀行業機構數量不算很少,有一定的競 爭,但這種競爭更多體現在非價格方面,且一般的金融消費者受益很少。
應該說,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時機已基本成熟,但一些人又以保持銀行利潤穩定增長、維護銀行股價基本穩定、避免外資唱衰中國銀行業為由,博弈央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銀行業為什么要保持高的ROE?
銀行業利潤高,可以不要國家救助、可以給國家多交利潤、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可以承擔社會責任等。但這些是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的基本責任,而不能成為行業攫取高額利潤的理由。
至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的觀點,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上世紀90年代初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國民經濟命脈行業”的觀點; 隨后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提法。但對這個提法以及哪些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存在較大爭議。對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 的作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認識。
從供給角度來分析,銀行業是服務行業,其提供的信貸和支付結算等服務維持著整個實體經濟的有效運轉,就像血管對于生命的功能一樣。但如果銀行業對內對外開放,多種供給主體形成競爭性的市場,單個供給主體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就有限。
目前,銀行業各類機構已達3000多家,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存款、貸款、資產等所占市場份額已下降到50%以下,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
從危機角度看,工、農、中、建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等資產規模較大的銀行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一家機構出問題,大家都會出問題,就會形成系統性金 融風險,國家救助和處置的成本會極大,處理不好很可能需要國際救助,會將國民經濟拖入深淵。從這個角度理解,也可以說大型商業銀行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從 危機和系統重要性的角度說,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和體制,保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不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避免出現大量的資本損失而引發系統性風險。因 此從長遠來說,防范系統性金融機構不出問題,應更多地通過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監管水平,并促進其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控制等措施來解 決,而不是通過政策紅利維持整個行業的高ROE來解決。
做好金融改革頂層設計
近十多年來,中國金融業改革成效顯著,但仍需深化。我國金融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總體粗放,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 仍存在不少問題,農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后,利率、匯率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還需進一步推進,金融宏觀調控還有待改進,金融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 升,金融業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要做好改革頂層設計,并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金融領域重點改革。
一是要明確改革總體方向。本輪金融危機后,關于改革方向出現了很多討論。“摸石頭”最終的目標是“過河”,不能在中間停滯,更不能“渾水摸 魚”。李克強副總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說:目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要深化財稅、金融、企業、價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點領 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仍然應該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
二是要做好改革頂層設計。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涉及面廣,尤其是涉及部門職責和利益,難度極大。因此,改革不能由利益部門主導,否則極易 “跑偏”。應借鑒國有銀行改革的經驗,成立多部門組成的國務院領導下的改革工作小組,設計改革總體方案,利益部門具體落實實施方案。
三是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制度建設。要建立并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制度,當前急需的是建立與宏觀經濟增長和信貸增長掛鉤的動態撥備制度,一 方面控制信貸規模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建立“逆周期”的利潤調節機制。要加快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一方面為中小銀行發展提供制度支持,控制過多系 統重要性銀行的出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做好準備。要建立消費者保護制度,消費者首先需要保護,其次才需要教育。應由 相對獨立的第三方承擔該職能,不應由監管部門負責,更不能由行業協會負責。中國的許多行業協會具有極大的寄生性,往往淪為行業利益的代言人。
四是按照市場化原則推進相關重大改革。首先要完善審批等準入制度,堅決取消各種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微觀金融活動的干預。放寬市 場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國家除控制幾家大型金融機構外,其他的中小金融機構的股權應逐步轉讓;同時放寬民間資本成立金融機構的種種限 制。其次,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作用,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第三,加快票據、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的發 展,讓資金供需雙方有更多的比較選擇。
五是加強金融管理,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領域和邊界,做到該放的堅決放開、該管的切實管好。一是加強消費者保護,清理規范各種收 費行為。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部門要從多方面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金融機構應牢 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思想,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三是加強金融監管,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能力 建設,完善監管規則,更新監管理念、制度和方式,加強監管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監管有效性;同時,要不斷改進和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形成金融監管合力,防 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