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上市銀行新年轉型仍須發力 走出凈息差依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4日 08:02  中國經濟網微博

  所謂凈息差,指的是銀行凈利息收入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微博)告訴記者,國內銀行的凈息差普遍在2.5%至3%,是國外銀行的10多倍,這構成了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已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共有14家上市銀行的凈息差高于2.5%,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微博)的凈息差甚至超過3%。

  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很強,哪怕是在實體經濟發展十分艱辛的2011年。但是,如果一味依賴凈息差的貢獻帶動業績增長,恐怕不是長久之計。

  凈息差為何成為“盈利武器”

  2011年前三季度,央行曾3次加息并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各銀行卻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分析人士認為,其主要的“盈利武器”是凈息差,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的凈息差無一例外地出現上漲。

  帶動銀行凈息差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貸款利率的快速反彈,商業銀行新增貸款議價能力在2011年三、四季度達到了歷史高點。其次,商業銀行一直沒有減弱扶持中小企業的力度,而出于風險防范等因素的考慮,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方面也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此外,在2011年貨幣政策偏緊、信貸額度緊縮的情況下,信貸資金供不應求,這也給了銀行議價的空間。

  在凈息差不斷為銀行利潤做貢獻的基礎上,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息收入達12769.6億元,同比增長25.67%;其中,國有五大行的凈利息收入達9566.48億元,占總營收的75.7%,股份制銀行凈息差總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

  與商業銀行業績穩步增長形成對比的是,2011年中小企業的日子不太好過。由于資金面的進一步收緊,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也水漲船高,很多商業銀行都將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了20%甚至50%。廣東一位銀行業人士坦言,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30%并不鮮見。在東莞,有一家本地股份制銀行的貸款利率曾經一度上浮60%,即便這樣還是會有企業愿意貸款。

  從央行2011年12月15日公布的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情況來看,雖然新增貸款較10月有所回落,但是貨幣供應增速繼續保持2011年年初以來的下降態勢,維持歷史低位。其中,狹義貨幣(M1)余額28.14萬億元,比上月末低0.6%,M1增幅為2009年2月以來的新低。而M1主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的活期存款,并與工業增加值增長趨勢存在一定相關性,M1增速持續走低反映企業的資金緊張局面仍在持續。

  可見,商業銀行在小企業貸款中議價能力高的局面還會持續。

  依賴凈息差不具可持續性

  當前我國的利率政策簡單來說是,貸款利率有下限,存款利率有上限。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會上行,貸款利率則會下行,這就觸動了銀行依賴凈息差的神經。管理層人員曾表示,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

  所謂的“受不了”指的是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如果商業銀行不具備可持續的競爭模式,而是靠“吃利差”過日子,其利潤很快就會下滑。在國外,商業銀行特別重視提高銀行中介的運營效率與專業化水平,發達國家商業銀行以收費為特征的金融服務等中間業務,已占據它們收入總額的一半以上,利差帶來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兩成左右。

  但是,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并不這么認為:“一旦利率市場化完全推開以后,商業銀行會提高存款利率,為了管理利率風險敞口,其資金成本和風險成本勢必增加,這一部分成本一定會轉嫁給借款主體。”趙慶明認為,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市場上會出現存款保險機構或第三方機構為銀行提供風險敞口管理產品,銀行會為此付出成本,而“埋單”的還是貸款主體。因此,就算凈息差縮小,這一情況也不會太過明顯。

  即便如此,商業銀行發展轉型的步伐仍然不能放慢,因為這也是擺脫對凈息差收入過分依賴的一條途徑。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斷深化改革,競爭能力、盈利能力、風控能力在不斷提高。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這邊風景獨好,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但也要看到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我們在創新能力、運營效率方面仍存在差距。”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微博)認為,要持續優化商業結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多元化業務,大力增加非利息收入,提高非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擺脫對利差收入的依賴,從而有效地規避經濟發展周期引起的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

  (責任編輯:何欣)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