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銀行的投訴數量在眾多銀行中并不算突出,但問題較為集中,基本全部指向銀保銷售問題
理財周報記者 冀欣/文
日前,從事個人金融產品分析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銀率網發布的2010年度銀行業評測報告顯示,去年超三成用戶表示其在銀行有過被誤導的經歷,值得注意的是,誤導率前三位的銀行分別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設銀行(20.10%)和招商銀行(18.84%)。其中郵政儲蓄銀行以31.94%的誤導率高居榜首,高出第二位的建設銀行將近一倍。
消息一出,波瀾不小,一直以來作風低調的郵儲行不得不面對一次品牌和信譽的階段考。
客戶投訴劍指銀保銷售
據理財周報記者調查,郵政儲蓄銀行的投訴數量在眾多銀行中并不算突出,但問題較為集中,基本全部指向銀保銷售問題。
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消費維權資訊網站3·15消費電子投訴網上,2011年剛剛過去的半個月中,關于郵儲銀行的投訴已接近20條,超過八成反映的均為誤導客戶購買保險產品問題。
某高姓女士稱,自己于去年7月在河南省郵政儲蓄銀行某支行辦理存款業務,銀行工作人向她介紹一種新的存款方式,不但利息比定期存款利率高,還能獲贈35種重大疾病保險。在不了解實情的情況下,高女士在保單上簽了字,前日去銀行取款時,工作人員才告訴他,這是保險,不是普通的存單,如果想取出,本金會有損失。
類似這樣的投訴層出不窮,多位受訪者均表示,郵儲銀行對于保險產品的推廣確實比其他銀行力度更大,讓人感覺不太踏實,親身經歷或者聽說的“被誤導”案例也確實較多。長期在郵政儲蓄銀行辦理業務的李小姐稱,每次去支行辦理業務都會遇到工作人員極力的推銷保險產品,熱衷程度明顯超過了銀行其他業務,“但是介紹很模糊,感覺他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這樣的產品,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也讓人難以區分。”
記者走訪多家郵政儲蓄銀行網點了解到,在保險駐點銷售被監管層叫停之后,郵儲銀行“風風火火賣保險”的情況確實較過去冷清很多,但是談及理財產品必提保險的特點依然比較明顯,該行客戶王先生表示,誤導客戶的現象可能已經減少,但是如果郵儲不給大家一個正面的示范效應,“亂賣保險忽悠客戶”的帽子就永遠摘不掉。
業內專家表示,去年以來,部分地區的銀保渠道發生了銷售誤導和集中退保等一系列問題,不但影響了正常業務經營,也給保險業和銀行業的聲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郵儲銀行作為保險公司的重要產品銷售渠道,暴露出銷售過程中管理方式粗放、風險管控不到位等問題,應當借助監管層目前對于銀保渠道重點規范的契機,重新樹立品牌信譽度,否則其他業務也必將承擔負面的影響。
郵儲喊冤:網點太多期盼寬容
對于上述詬病,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對于銀率網發布的報告結果,郵儲銀行希望能夠詳細了解統計數據的來源和范圍。
“從我行自己的客戶服務中心接到的投訴和建議情況來看,比率遠低于這個數字,而且我行對客戶的投訴處理都能夠及時解決并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理。”
該人士同時提出,由于郵儲銀行營業網點眾多,難免會有個別網點出現銷售誤導的情況,客戶經理在銷售銀行保險產品的過程中,未能將部分保險條款給客戶解釋清楚,導致客戶的不理解,當然也有個別客戶經理主觀上誤導客戶。但是,絕大部分營業網點在銷售過程中還是嚴格遵照流程。郵儲銀行在各項業務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規范發展、合規經營,尤其是發展銀行保險業務,因為保險行業的經營思路與銀行業差異比較大。未來郵儲行會進一步加強專業理財經理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對不按照標準化流程銷售的人員和機構嚴厲處罰。另外,督促保險公司加強電話回訪,內外部雙管齊下,堅決杜絕銷售誤導。
“作為一家剛成立三年的銀行,郵儲還在不斷學習,通過努力提升服務能力滿足客戶需求。因此,希望能夠給予我們更多的寬容,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郵儲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
銀行誤導客戶問題成頑疾
當然不只是郵儲行,銀行誤導客戶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頑疾,隨著各類金融領域投訴數量的直線上升,銀行業的口碑度也江河日下。
上述報告指出,被訪用戶中,有31.57%的用戶表示其在銀行有過被誤導的經歷,較2009年的22.20%有明顯上升。
從誤導現象發生的具體表現來看,發生最為頻繁的是誤導用戶購買不合適的保險產品,其次是銀行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
“保險產品相對于其他理財產品而言,流動性、收益空間較小,僅適用于有特定需求的客戶,如果在銷售時沒有很好的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就容易讓用戶有被誤導的感受。”
報告分析稱,造成用戶感覺受到誤導的主要原因可能有:銀行工作人員出于考核要求,強行推銷不適合客戶的產品,或在介紹產品過程中,為了促成客戶成交,隱瞞產品的風險,夸大產品收益,混淆產品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的概念,對產品的認購,投資期限不予以說明或少說;一些銀行工作人員由于自身的專業度不夠,對產品不了解,誤導客戶或不能把產品給客戶講清楚;保險公司駐點工作人員著裝與銀行工作人員相似,客戶很難區分,把駐點人員推銷的保險產品誤當銀行的儲蓄或定存產品。
招商銀行客戶經理張先生表示,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目的應明確,保險和投資分開考慮更合適。買保險,就根據自己需求以保障為主,買理財產品就以保值增值為主,要對銀行工作人員的推薦有自我的甄別。目前很多銀行的客戶經理團隊良莠不齊,但是客戶對于其的依賴度較高,一旦發現被誤導,對于銀行的品牌認可度就會直線下降,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市場份額的爭奪戰中如果喪失了客戶信任,必然會一敗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