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豐華
近日,多家國有銀行紛紛大幅上調包括跨行取款、網銀轉賬等在內的業務手續費,引起公眾的不滿以及對銀行壟斷地位的討論。而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陳佐夫日前在一個銀行家論壇上,以供水、供電、供熱、供氣、航空、鐵路等行業等為對比,稱中國的銀行業目前不存在壟斷現象。但實際上,我國四大商業銀行的份額已占到了金融市場的80%,股份制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顯然無法與國有大商業銀行抗衡,從覆蓋地域和網點數量看,大銀行具有顯著的壟斷性質。而且,各大行之間存在合謀的嫌疑,歷史上看,往往只要一家銀行出臺收費舉措,其他銀行會馬上跟進,通過“價格卡特爾”、“金融歐佩克”的方式壟斷服務價格。
但要指出的是,服務價格問題并不是壟斷的必然結果。問題關鍵并不在于壟斷,而在于銀行業具體行為本身讓人質疑。
第一,銀行與公眾的契約關系缺少嚴肅性。在金融市場中,銀行與用戶之間本有合同契約關系,包括服務價格在內的服務條款應該具備高度的嚴肅性。但如今,假定銀行各種明目的手續費“說漲就漲”是銀行業協會所謂“合法合規”的,那么,前不久“在社會公眾壓力下”,零鈔清點費“說停就停”,則從另一面體現了銀行收費的極不嚴肅性,以及“相關法規”的虛設。國有商業銀行悄無聲息地漲價,實為視與用戶的契約關系為兒戲,更是銀行掠奪民眾的明證。公眾與銀行的不平等地位,導致其與銀行及其監管機構的對話幾乎不可能,即使有對話,也無異于與虎謀皮。只要契約不嚴肅,任何表面上“合法合規”的行為,都掩蓋不了、也防止不了銀行從客戶身上“揩油”的真實行為。
第二,規范性的制度和程序沒有建立起來。首先,銀行收費及價格變更必須有法律法規的制約,但從目前曝光的種種事實看,我國銀行業在此方面的制度和程序是殘缺的。必須明確銀行收取手續費的標準由誰來制定,由誰負責,制定具體的辦法和實施程序如何,各種收費變更要遵循怎樣的規則,等等,必須用確實詳盡的規定證明其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服務價格的提高不應該只是基于銀行業間的協商或自身的結算價格,而應該經過相關監管機構的嚴密論證,由第三方機構對收費的適當性作出獨立評估,并且需要通過公眾參與機制最后確定。
第三,公眾知情權沒有得到保障。被提高的收費標準并沒有通過合適的渠道和方式告知消費者。據報道,今年上半年,部分銀行網銀的同城跨行轉賬業務提高了收費標準,而此次費用調整,由于沒有充分公示,很多用戶支付了更高的費用卻被蒙在鼓里。對于銀行業務、特別是網上交易和ATM取款業務,由于其費用支出具有隱蔽性,其收費標準的披露顯得十分重要,銀行必須到相應的媒體上進行明確的公告。銀行的“不作為”無異于店大欺客、強制消費。但國外銀行往往能給消費者以充分的知情權,以韓國銀行的跨行取款業務為例,不少銀行不僅會提供每月若干次免費取款權限或相應減免手續費,客戶在ATM機上跨行取款、到最后一個步驟時,ATM機還會提示跨行取款需繳納的費用,只有消費者同意支付,才會最終完成交易,這種尊重消費者的做法無疑具有啟示意義。
第四,服務質量與其收費水平不匹配。有粗略統計,銀行各種名目的收費項目已超百種且價格接二連三地提高,但社會公眾普遍感知的是銀行的服務,不管是服務意識、服務態度、便利性、周到性,還是服務品種的創新、客戶增值服務的提供,一直未能跟上其收費水平,亦即與其收費標準很不相稱。西方國家的銀行也在一些項目上收費,而且費用可能不比國內低,但西方國家的銀行在充分競爭中,在提高費用的同時,其服務必然是物有所值。中國多家大銀行躋身世界500強,但服務質量卻無法與其地位相匹配。我國商業銀行需要追求市場利潤,但關鍵是必須保證質價相符,這是市場交易行為的基本要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國內銀行紛紛上調或開收ATM跨行手續費、小額存款管理費、打印賬單費、重置密碼費等眾多費用時,一些外資銀行卻反其道行之:渣打銀行宣布對該行借記卡北京同城跨行取款,單筆取款額不低于人民幣2000元的免除手續費,對跨行匯款單筆人民幣5萬元及以下免收手續費,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也出臺類似免費措施。雖然在規模和地盤上,外資銀行無法望國有商業銀行之項背,但在服務水平和服務性價比上,必須承認,國有商業銀行確實還有待與國際接軌。
在銀行業壟斷的情境下,社會公眾“用腳投票”尚不現實,但不管是銀行自身,還是監管部門,抑或是社會公眾,在防止“掠奪性”定價上仍然有可能改變的巨大空間。一方面,且不論央企的社會責任和控制經濟命脈的國有金融業企業所應具備的服務水準,一般市場主體所身處其中的基本法律框架、應受到的嚴格監管以及自身的制度化管理,在國有商業銀行中也必須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服務價格調整的聽證,公眾關于服務價格調整的知情和意見反饋,公眾就服務價格問題與銀行及有關部門的對話,公眾對于價格調整行為的全面監督,都應該得到實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