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中國銀行家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陳佐夫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包括供水、供電、供熱、供氣、航空、鐵路等行業里,基本不存在競爭關系,很少有外資可以進入這些產業,但是銀行業不存在這些現象,銀行業除了四大銀行以外,還有幾十家股份制銀行,上百家地方性商業銀行,還有一大批外資銀行,“盡管不能說競爭非常充分,但是不能說是壟斷的。”(8月8日中新網)
陳行長的論調并不新鮮。早在2006年,當建行計劃提薪30%鬧得沸沸揚揚時,建行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時曾義憤填膺地闡述過同樣的道理,使用的數據、論證的方法都如出一轍。應該說,從銀行業內部為數不多的反擊社會上“銀行存在壟斷”的所有論證中,這代表了目前的最高水平,即所謂壟斷就是行業存在進入壁壘,而非壟斷就是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競爭主體。
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經濟學的理論,而我所知道公認的壟斷判斷標準,與建行方面的說法有很大出入。事實上,壟斷是與自由競爭相對應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市場處于不完全不充分競爭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壟斷按照其不完全競爭的程度,可以分為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建行方面認為壟斷只有一種就是完全壟斷,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壟斷越來越少,很多都表現為寡頭壟斷,即市場中的某一行業有多家競爭者,但卻總有一個或者幾個能夠決定市場定價的壟斷寡頭。
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經濟學的理論,而我所知道公認的壟斷判斷標準,與建行方面的說法有很大出入。事實上,壟斷是與自由競爭相對應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市場處于不完全不充分競爭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壟斷按照其不完全競爭的程度,可以分為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建行方面認為壟斷只有一種就是完全壟斷,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壟斷越來越少,很多都表現為寡頭壟斷,即市場中的某一行業有多家競爭者,但卻總有一個或者幾個能夠決定市場定價的壟斷寡頭。
當前銀行業的壟斷實際上是寡頭壟斷,因為四大國有銀行大約占銀行業市場份額的60%-70%,甚至在個別領域,這一份額要高達80%。這樣的市場占有份額意味著四大國有銀行在市場中擁有絕對的壟斷和控制地位。由于四大國有銀行從一定意義上講都是政策性銀行,其內在的產權結構、經營管理體制以及監督管理體制幾乎一模一樣,最大的不同在于名稱以及側重的業務領域。如此同質化的治理結構意味著四大國有銀行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市場主體,對銀行業市場具有絕對的“控制權”。
按照經濟學的常識,寡頭壟斷之下,四大國有銀行之間雖然也有競爭,但它們之間的競爭是一種利益相互平衡的競爭關系,因此我們看到四大國有銀行雖然在內部競爭上“暗流涌動”,但在對外業務上卻是風平浪靜的步調一致,這說明通常情況下四大國有銀行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大國有銀行”。這個“巨無霸”制定和主導市場規則,具有絕對的標準性。遵從則生,背叛則死,其他銀行總會隨著四大國有銀行的一舉一動而變動,即便有背經離道者也不過是個例,改變不了主流。
從這個意義上講,建行方面的非壟斷辯護,完全是一種有意識的偷換概念。先把壟斷的概念嚴格限定在完全壟斷上,然后對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無視其中存在著壟斷寡頭的事實,以市場競爭的主體這一沒有任何說服力的證據作為論證銀行業不存在壟斷的重要依據。這是一種典型的“揣著明白裝糊涂”,目的很簡單,一旦證明了其身處的不是壟斷行業,那么任何的漲價行為都是合理的。
志靈(北京職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