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邢 力
今年以來,從存折掛失費上漲到收取清點零鈔費,再到此次同城跨行取款手續費翻番,銀行一次又一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盡管我們也承認,銀行不是公益機構,不可能苛求銀行不賺錢免費提供服務,我們也不否認中國銀行業正在轉型過程中,希望將贏利點更多地從存貸差轉變為中間業務收入,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銀行收費的輕微調整都會影響到幾乎每一個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銀行收費調整時不但要遵守國家和本行業的法律法規,還要顧及到對社會的影響。
然而此次漲價事件卻既不合法合規(違反央行和銀監會的相關規定),同時也不合理。無論是“虧本說”、“成本上漲說”、亦或是“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說”,都很難自圓其說。且不說銀行作為半壟斷性行業,其提高不特定多數消費者可能產生的費用時,應該有先與消費者協商的環節,采取聽證的方式,或公示跨行取款的成本增加是如何計算的,哪怕監管部門嚴密論證計算后證明銀行經營成本的確增加了,銀行也不能因此就單方面漲價,把成本一股腦全轉嫁給消費者。如今銀行單方面提高服務價格的行為,就好比說當初購房者和開發商簽訂了期房購買合同,合同寫明房產交易價格100萬元,但2年后交房時,開發商卻以當時簽合同時為了促銷本來就已經“虧本”銷售了,后來房屋建造過程中,鋼筋水泥漲價了,導致“成本上升”,于是就明目張膽地要求購房者多交20萬元才能拿到房子。顯然,這種說法是對消費者莫大的不公平。
天底下的價格,都是買賣雙方談出來的,談完確定之后,買賣雙方都應該秉承契約精神和誠信原則,即使服務價格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的確需要調整,那也要擺事實,講道理,與消費者進行開誠布公地協商,絕不能悄無聲息地單方面強制修改,你說漲價就漲價,這個道理是明擺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