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4月29日,建行董事會通過了“A+H”兩地同時配股的再融資方案。自此,四家上市大行再融資方案都已靴子落地。
回想兩年前,中國平安提出的1200億元融資計劃,觸發了隨后中國股市的一路狂瀉。四大行此番再融資規模非平安可及,用“猛于虎”來形容資本市場的恐懼再貼切不過了。
高速的信貸擴張以及巴塞爾資本新規,被視為中國銀行業再融資的兩大誘因。超寬松貨幣政策推動天量信貸是化解本次危機的重要因素。銀行天量信貸投放支持了經濟增長。但不必諱言的是,銀行系統的資產結構受到了明顯的影響,貸款質量的風險也有所積聚。在危機基本度過后,必須重新引導整個銀行系統修正資產結構,提升資本水平。
中國銀行業未來的成長,將前所未有地更加依賴于外部融資。根據測算,四大國有上市行在今后5年內風險權重貸款將增加15萬億,按監管部門的不低于11.5%的資本充足率要求,5年共需增加資本占用1.73萬億。再以四大行2009年凈利潤3500余億為基礎、今后5年平均增長12%計,5年內可實現凈利潤2.5萬億元,如按50%利潤留成作為內生性資本補充,則5年內共計還有資本缺口約4800億。如何與資本市場形成良性互動,值得銀行業慎重考慮。
2005年至2007年,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紛紛改制上市,形成第一波資本市場融資潮。經過上市洗禮,各銀行資本充足率大幅提升,并在治理結構、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產品優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據統計,即使最困難的2009年,14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16.45%,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率高達17.31%。但須承認,中國金融業的改革還遠沒有到位。尤其是我們的變化,更多地表現在那些摸得著、看得見的“硬環境”上,而諸如理念、策略、品牌、機制等決定競爭力的“軟環境”還尚待突破。
各家銀行業務模式趨同,目標客戶普遍都集中于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等,仍然處于低層次競爭。商業銀行依賴凈息差的傳統發展模式沒有改觀。銀行轉型叫聲響,邁步難。工、建、中、交四家上市銀行2009年年報顯示,它們的凈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9.4%、79.3%、68.4%和82.3%。而美國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平均占到營業收入的40%左右。
資本要求愈加嚴格成為國際銀行業的大勢所趨,可以預見,業務模式的轉型將加速,方向是資本節約型業務。金融危機后,歐美受危機沖擊而受損的金融競爭力將得到修復。國際金融機構必將重新憑借龐大的資本、技術、創新優勢,利用國內金融機構的創新短板和制度困境,乘虛而入。中國商業銀行發展需打破融資—擴張—再融資—再擴張的成長怪圈,應把握目前難得的時間窗口,以建設性舉措鍛造金融競爭力,以實現金融服務擺脫傳統模式向高端轉型。
實際上,證券市場的功能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其目的是讓有前途的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以發展壯大。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不僅是上市公司發展壯大的必要途徑之一,也是投資者分享投資收益的重要方式。如果由資本充足率壓迫下的被動再融資演變為厲兵秣馬備戰轉型的主動再融資,商業銀行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股市也將迎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