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翀
銀監會近日召開了“2010年第一次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通報會議”,強調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一定要根據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和審慎標準,合理控制信貸增量,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努力實現逐季均衡投放和平穩增長。聯想到近期商業銀行停止放貸的傳聞,我們不由得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要均衡放貸呢?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賺取利差的經營模式,催生了“早投放、早收益”的信貸投放理念。于是,信貸投放基本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2009年1月份,信貸投放即新增1.62萬億元,創下單月投放的歷史記錄。而到了年末的12月份,人民幣貸款僅新增3798億元。差距如此之大,除了有窗口指導的原因,放貸的利差沖動還是占據了重要位置。
從近期傳出的停止放貸傳聞來看,以筆者之見,所傳遞出的市場信號與會議精神基本一致。之前,市場普遍對2010年的新增貸款總量比較關注,相對一致的觀點是新增7.5萬億元左右。如果按照這一標準來合理控制信貸增量,那么逐季均衡投放就意味著一季度的增量應控制在2萬億元附近。但從1月份前20天的新增數據來看,大致在1.45萬億元,明顯不符合今年的信貸投放管理基調。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停止放貸傳聞。表面上是為了控制新增規模,但背后的深意卻是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年初央行上調三個月期限及一年期央票利率,以及隨后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均被認為是貨幣政策轉向的前奏。但從政策導向來看,基本上還是以控制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為主,并未對全社會的流動性造成沖擊。而且,現在至少可以預見,在2月的農歷春節期間,央行還會大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上述政策選擇也有對沖流動性之意,并不能簡單看作是對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修正。
如果市場擔心停止放貸會影響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筆者以為大可不必。首先,停止放貸并非針對流量,而是對信貸新增規模的總量控制。也就是說,在確保新增信貸規模可控的前提下,允許部分的信貸結構調整,與今年的調結構的經濟增長思路完全吻合。這一點從去年下半年就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去上半年的天量信貸投放中,票據融資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基本在50%以上。但下半年,新增票據融資較少,加上上半年票據融資陸續到期,大量的新增信貸投放流向了實體經濟。
其次,考慮到去年投放貸款到期等因素,實際發生的貸款仍然較多。央行數據顯示,2009年1月人民幣貸款新增1.62萬億元,同比多增8141億元。其中,居民戶短期貸款增加621億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短期貸款增加3404億元。上述數據意味著,今年1月,至少有4000億元的貸款到期,即便是不新增貸款投放,發生的貸款規模也要在此之上。
最后,停止放貸在于總量控制,核心目的還是為了均衡放貸。在停止放貸的硬約束下,商業銀行不得不考慮有限的貸款資源投放,對于實體經濟的結構轉型,無疑是有效的支撐。我們認為,停止放貸傳聞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對于去年全年就新增9.59萬億元貸款,人民幣貸款余額突破40萬億元來講,資產質量重若泰山。均衡放貸,就意味著商業銀行不能在利差沖動下,盲目早投放,放松對項目風險的審查和控制。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根據實體經濟的貸款的真實需要,有步驟、有控制地審核發放貸款。
因此,我們不必擔心信貸均衡投放會影響到規模,也不必懷疑是流動性緊縮的標志。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既是對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警示,也是對經濟轉型的有力保障;蛟S,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也會因此而改變。
(作者系中國銀行私人銀行(深圳)投資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