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芳艷 上海報道
股市近期經歷了心驚肉跳的“暴跌”。在八月底連續跌破2800點和2700點兩個整數關口,擊穿半年線的支撐點位后,9月2日,在銀行板塊走強帶動下,上證綜指終于收復2700點,但成交繼續大幅萎縮,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場對銀行信貸急劇萎縮的擔憂。
8月銀行信貸政策是否真的發生了逆轉?下半年信貸資金是否能夠支撐企業的需求?
多家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8月以來信貸投放的確在減少,但銀行已開始籌備信貸的騰挪之術,如進行信貸資產轉讓、壓縮票據等方式,調劑信貸規模。
“即使下半年信貸增速緩慢,存量的信貸資金仍能支持經濟,目前市場對銀行股的反應有些過度。”9月2日,國信證券分析師戴志鋒表示。
提高信貸門檻
8月信貸增量下降是不爭的事實。據媒體最新報道,8月新增貸款初步統計為3200億人民幣,連續第二個月創出年內新低。
更重要的是,記者調查發現,8月以來各家銀行的確有調高信貸門檻的舉措。
一家國有大行信貸管理部人士表示,總行對今年的總體信貸規模已有了計劃——不超過一萬億,按照此計劃,未來幾個月信貸的空間有限,他們的策略是控制未來每個月的信貸投放節奏,防止大起大落。實際上,該行自今年4月起就開始對信貸進行調控,8月已經提高了部分信貸的門檻。
“現在每天都能接到很多企業申請貸款的電話,但信貸指標越來越緊張,我們又不愿意得罪客戶,比較頭疼。”上述人士說。
一位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透露,在信貸增量總體有所控制的情況下,他們原則上是支持重點客戶,一般的客戶則審查得更嚴格。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長三角地區分行副行長表示,8月投放貸款非常少,按照歷年的規律,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是催收貸款、貸后管理和進行明年的項目儲備。他認為,上半年商業銀行營銷力度很大,儲備項目大量減少,同時銀行主動放款、超額放款“泥沙俱下”的現象較普遍。下半年真實的貸款需求在減少。
超額放貸后,一部分銀行面臨資本充足率瓶頸,中報顯示,浦發銀行資本充足率為8.11%,民生銀行和深發展分別為8.48%、8.62%,逼近監管紅線,促使這些銀行必須嚴格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8月底,有客戶向上述之一的銀行分支機構借貸100多萬個人貸款,但卻被告訴該分支機構已沒有信貸指標。連100萬的貸款都要嚴格控制,可見該行所面臨的信貸壓力。
不過也并非所有銀行都到了如此窘境。一國有大行上海分行人士表示,該行對個人貸款仍然非常支持,其個人貸款8月份仍快速增長,達到300多億,成為信貸增長的主力。
三種騰挪術
信貸門檻提高引起市場的擔憂,但記者發現,銀行其實已開始未雨綢繆,主動調節存量貸款,盡可能擴大下半年信貸增長的空間。
一位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表示,2007年信貸實行了額度控制,導致一些授信不能兌現,為此得罪了不少客戶,而當時不受政策限制的外資行趁機橫刀奪愛。為防止下半年也出現這種狀況,他們已開始籌劃資產轉讓。
具體來說,就是把現有的信貸資產轉讓給其他銀行,從而把信貸資產轉移出表外,既增加了本行的信貸空間,同時又維護了客戶關系。這種做法在以往信貸額度緊張的時候也經常采用。
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信托貸款理財實現對企業的資金支持。這種做法和上述資產轉讓方式一樣曾紅火一時,而后在上半年信貸寬松時一度轉冷。
據普益財富的統計,在8月21-27日的這周中,共有13家商業銀行發行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51款(含3款外幣理財產品),公布了募集金額的24款產品募集資金達119億元,而7月份整個月的募集金額才只有280億元。可見已有逐步轉熱的趨勢。
此外,票據資產更是信貸資金騰挪空間的重要工具。“舊貸款到期為新增貸款提供空間,最為明顯的是銀行票據,這些短期票據到期后可以轉換為一般貸款。”戴志鋒表示。
“一方面監管要求比較嚴格,我們對融資性票據業務基本不做了,另一方面為了發放一般性貸款,票據也會逐步壓縮。”上述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透露。
上半年,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招行等銀行新增貸款中票據占比較高,這些銀行都有將票據置換為一般性貸款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對上半年空轉資金的利用,也可以緩解下半年信貸收緊的影響。空轉資金是指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后又存入銀行,而未投入實體經濟中。表現在數據上,則是貸款增長的同時帶動了企業定期存款大量增加。“根據我們的調研,估計空轉資金占今年新增信貸資金的比例在20%左右。”戴志峰稱。
戴志鋒認為,歷史上我國的貸款新增1%能支持GDP0.5%左右的增長,而今年貸款新增1%僅支持GDP0.25%左右的增長,表明銀行信貸資金可能沒有完全流入實體經濟。所以,即使下半年信貸增速緩慢,存量的信貸資金仍能通過上述三種方式的騰挪,支持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