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利克·托馬斯·穆爾(Orlik Thomas Moore)
就像是驚悚電影中你以為已經死掉的惡棍,中國的不良貸款問題或將死灰復燃。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不良貸款問題首次威脅到中國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國有銀行向財務情況不好的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政府拯救破產企業的意愿成為不良貸款的托辭。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政府轉而同意瀕臨崩潰的國有企業破產,使得金融體系的壞賬情況暴露出來。
1999年至2000年,中國各銀行剝離出約1.4萬億元不良貸款,并分配至四家特殊的資產管理公司。政府給這四家公司十年時間來盡可能盤活壞賬。2003年和2004年,不良貸款問題第二次浮出水面,準備公開上市或尋求戰略合作伙伴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被準許通過處置另一批巨量的不良貸款來扮靚各自的資產負債表。
為了確保不再出現后患,政府暗示這將是最后一次銀行可寄望的救援,未來再出現問題將不會得到國家任何支持。這樣的情況持續至2008年末,最后一家國有大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在清理資產負債過程中獲得國家慷慨注資。
經過一段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以及市場化程度不夠的低位利率,包括銀行風險管理程序的改進,這些都為銀行體系不良貸款水平的不斷下降作出了貢獻。過去那些恐怖的記憶已經消散,今年4月中國銀監會公布,今年首季不良貸款絕對值和占貸款總額百分比下降。根據官方數據,今年首季結束時不良貸款為5945億元,占貸款總額的2%。這一比例大大低于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結束時不良貸款的比例。
隱藏著問題?
在中國銀行體系中,貸款分為5個類別,前兩個是“正常”和“關注類”(special mention)貸款,認為這兩類貸款違約風險較低。其余3個類別均被視為不良貸款,均有不同的違約可能性。“次優等”(Sub-prime)貸款、“可疑”(doubtful)貸款和“損失”(loss)貸款都有很大的違約風險。
由于貸款總量迅速增長,不良貸款占貸款總額百分比的下降乃意料之中。但是,不良貸款,以及所有貸款分類絕對值數量的下降多少有些讓人驚訝。
直觀的,企業倒閉(廣泛報道遍及出口部門)和公司盈利能力驟降應該意味著不良貸款增加。即使劃分為“損失類”的貸款沒有立即猛增,但“次優等”或“可疑”貸款至少應該有所上升。
但是,不管是劃分為“損失類”的貸款,還是“可疑”或“次優等”貸款都沒有增長的事實讓人感到迷惑。原因之一,可能是金融危機倒閉的第一批公司由于規模太小而不能從正規的銀行貸款中獲益,只能依賴于非正規的融資渠道。這些企業的違約,可能導致非正規銀行部門的資產惡化,但不會出現在正規銀行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
第二個可能的解釋是,今年第一季度猛增的貸款中一部分被企業用于償還債務,因此真正的不良貸款規模被隱藏了起來。
最后,銀行也許會在貸款到期前重新規劃,包括展期等等,從而避免確認為不良貸款。傳聞確鑿的顯示政府和銀行正在致力于解決該問題。
但是,看看不良貸款在國有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間的分布情況,有助于為不良貸款可能死灰復燃的觀點提供些許支持。
過去兩個季度,幾乎所有減少的不良貸款都來自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而農村商業銀行——更多面向小型企業,以及外資銀行,更迅速辨識不良貸款,其不良貸款水平快速上升,但所涉及的絕對值相對較小。
擔心的理由
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相互重新談判、滾動債務,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不良貸款。事實上,向還款能力存在疑問的公司放貸越多,只會令未來的不良貸款問題惡化。但是,不管眼下是不是存在不良貸款,總有那么一些理由認為不良貸款總是會出現的。
首先,新增貸款大幅激增,今年前4個月新增貸款超過5萬億人民幣。從某種角度看,這些貸款勢必已發放至那些通常情況下信譽不怎么好的項目,因此違約風險上升。
其次,許多新增貸款為政府指導發放,這些貸款將推動經濟滾滾向前發展,但沒有冷靜思考這樣做的風險和回報。這樣一來意味著資信不佳的項目獲得了資金。
第三,經濟正進入增長放緩的階段。不管經濟是呈“U”形還是“V”形復蘇,很少有人認為會迅速回到10%的年增長率。那些在經濟迅速增長前提下發放的貸款將面臨壓力。
第四,大量發放至工業部門的貸款將用于提高產能,這將使中國超額供給問題惡化,當外部需求消化掉大部分超額供給時,經濟就會進入一段持續時間更長的疲弱期。這樣的局面將使得企業面臨更具挑戰的環境,企業倒閉的情況增多,從而引發更多不良貸款。
最后,資產管理公司確實未能成功處置所有,甚至絕大部分從銀行接手的不良貸款,在精確計算不良貸款總額時,這些都必須考慮在內進行加總。
出于上述這些原因,我們認為不良貸款將會在下半年的任何時候浮出水面。
不要恐慌
但是,對中國經濟中的銀行業來說,這些都不會即刻形成一場大災難。
總體看,目前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較高,因此它們能夠自我消化部分未來損失。另外,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非常穩健,債務水平也相對較低。即使不良貸款出現爆炸性的增長,也并非意味著金融體系會閉塞,或是對實體經濟造成一場大災難。
中國銀行體系正處于市場化改革的轉變過程。過去幾年,主要商業銀行已經上市,漸漸的根據商業規則進行管理和經營。現在的擔憂,是非常高的不良貸款水平會不會引起對政府再次清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依賴,而這將使得這些銀行重新回到政府掌控的范圍之內。與此同時,過高的不良貸款水平將影響銀行的放貸決定,例如,會降低銀行向具有一定風險的中小規模企業放貸的意愿。
最后,政府為保護銀行不受不良貸款拖累的措施,也許會影響到銀行業更大范圍的改革和經濟部門重組。特別是,中國存貸款利率由政府設定,兩個利率間較大的利差確保了銀行享有一個不錯的利潤率水平。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將鼓勵銀行間的競爭,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降低居民為養老和防病的儲蓄,而后者將刺激消費。表面看,如果政府被迫保留存貸款利差以確保銀行利潤穩定,那么利率市場化化給經濟帶來的益處將被擱置。
(作者系SMRA駐北京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