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立新
“你們投資虧了就沒有責任嗎?當時向我推銷的人簡直是信誓旦旦,有虧損的可能怎么不早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人說。
“理財出現損失顯然是各方面最不愿看到的情況,投資收益較低是由于理財產品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方面并沒有過錯!便y行理財產品銷售人員說。
危機來了,這樣的事情似乎變得更多了。幾乎每天人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報道,而這似乎也成了一個永遠也打不清楚的官司。
其實這樣的事情一點兒不新鮮。保險銷售曾經有過“忽悠”投保人的時代;銀行卡銷售中至今仍可看到關于銷售人員“忽悠”人們辦卡的現象。有業內人士稱,這是在“跑馬圈地”式的發展初期不可避免的現象。細打聽才知道,所謂企業的“跑馬圈地”式發展就是指為占有市場份額、擴大市場影響力而不顧質量地擴大市場占有率。
無論從發展的時間上還是從發展質量上,我們只能說銀行理財尚處于“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發展階段。這種粗放式的發展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銀行理財是在用銀行信用透支市場占有率。但是,這是否就會對銀行產生巨大的不良沖擊呢?未來不可預知,但歷史告訴人們,無論是保險業還是銀行卡,“跑馬圈地”式的發展都沒有讓哪家銀行或者保險公司倒下,粗放式發展中的問題是應該在發展中解決的問題。如此便讓人們產生了一種意識:“跑馬圈地”式的粗放發展是發展中必須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影響發展。
但是,“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式發展畢竟是在用客戶的信賴換取市場;蛟S這種粗放并不足以毀掉一家金融機構,不會阻礙業務的發展,但無論是從社會責任的角度還是從銀行經營的角度,縮短這一過程應該不是一件壞事。
雖然我們沒有證據表明銀行在為了市場放任理財業務的粗放式發展,但銀行理財銷售人員高漲的熱情可以透視這一現實。假如在銀行對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的考核中不是以銷售業績為主要考核標準,銷售人員的熱情還會這樣高嗎?有調查表明,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中,20%以上的產品銷售終端對銷售適應性原則只字未提,多數購買者根本不知道這是發行人的義務。而在客戶調查中,僅有8%的客戶接受過風險承受能力測試。如果銀行在對銷售人員的考核中真正考慮到了客戶的風險承受力問題,并把它作為對銷售人員考核的重要標準,還會出現銷售人員“忽悠”投資者的現象嗎?
既然“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式發展并不是銀行理財獨特的發展模式,那么許多東西就是可以借鑒的了。為規范保險業的發展,2005年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保險分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加快保險業標準化建設。針對保險銷售人員利用投保人不熟悉保單條款“忽悠”投保人,規范人身保險合同的內容與格式,提高保單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及可讀性,保護消費者利益,11月保監會就出臺了《人身保險保單標準化工作指引(試行)》?梢哉f,這種標準化的推進幫助保險業盡快走出了“跑馬圈地”時代。如果說銀行理財的發展也必須要經歷“跑馬圈地”這一過程的話,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更快地對銀行理財業務中的方方面面也來個標準化?有些東西既然早晚都要做,何不早些做?當我們在教育投資者“投資有風險,責任當自負”的時候,還應該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盡快建立行業標準,約束銀行“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式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