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冰清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金融一思考,社會就發笑;光大一思考,金融就發笑”,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如此自嘲,以示自知與清醒,“光大在整個金融業才占多大?算個啥!所以,光大一思考,金融就發笑;金融界認為自己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現在中國到了現代經濟階段了嗎?所以,金融一思考,社會就發笑”。
自2007年6月22日就任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之職以來,唐雙寧的名字時有見諸媒體,或探討世界經濟局勢,或闡述對中國金融業的思考,或發表書法、散文作品,唯對光大,沉默是金。
光大,真的沒什么可說的?
金融:愛之深,責之切年近耳順之年的唐雙寧反應敏捷,當記者邀其參加古琴賞析活動時,老唐淡淡一笑,“沒有研究,不過我可以寫——高山流水”。
這些年,光大的對外友好交往,送出的高檔禮品幾乎都是他的書法,從曾蔭權、李嘉誠到普通客戶。3月,光大先后同甘肅、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回贈的禮品也全部是他的書法。唐雙寧笑言,“主要是給光大省點兒錢,我這個禮品還算拿得出手,又是自己的勞動”。說到這兒,他感慨兩句,“目前這個社會有時就得公事私辦,光大是我自個兒家的事嗎?不是國家的事嗎?但有時公事公辦能辦得下來嗎?有時候不就得公事私辦嗎?”
唐雙寧少時鐘情文學,但造化弄人,自與金融結緣30年來,幾度變遷,終成其最愛與最“恨”。“如果不干金融,干什么?”唐雙寧笑了,“沒飯吃”。雖然早已不再糾結于金融與舊愛之間的取舍,但人生在世如果沒有恣意妄為過,豈不是最深的遺憾?書法,正是可以恣意妄為的時候。
在唐雙寧的辦公室里間,擺放著一張大桌案,案頭紙墨筆硯齊全。推開正對桌案的門,是一個200多平方的露臺,憑欄臨風,白塔寺、故宮、盤古大廈盡收眼底;極目遠眺,若隱若現的是西山。當初購買光大新辦公樓的決定沒來得及召開董事會,是他冒險拍板的,“現在好了,升值到100億,如果買虧了,就撤職嘍”。
2007年6月,從中國銀監會副主席任上“被選擇”地接過一團亂麻的光大時,唐雙寧毫不隱晦自己是“情非所愿,不得不從”。2010年,到光大近3年,他開始適應從監管者到被監管者的角色“轉換”,逐步感到“行易”了。那年春節前,因為工作上的事,他心情“有點兒煩”,節日里看了幾本書,總結出管理心得“十六條”——盡量實事求是,懂得矛盾依存,懂得矛盾主次,懂得矛盾轉化,大智若愚,心胸豁達,認識“零平衡定律”,學會等待(忍耐),順其自然,知足常樂,多點愛好,司職補臺,顧全大局,和而不同,學會“妥協哲學”,“德法并重”。這“十六條”經過修改成文《我思故我在》,核心就是“正心修身”。
光大這5年的步伐佐證了在金融界“有面子”的唐雙寧治亂有道。于全球金融危機之際,光大按部就班完成了銀行重組、重要企業上市、管理權回歸、拓展新業務領域等工作。在2012年光大集團組織人事工作座談會上,唐雙寧用八句話概括了光大的現狀——各項業務持續發展,經營指標根本好轉,體制架構大體明確,發展戰略基本確立,員工士氣總體提升,企業文化初步形成,部門關系不斷理順,社會形象日益改變。由于各項指標的改善,集團的主要企業不僅能夠出年報,而且還有一些亮點。今年8月是光大銀行(微博)20歲生日,在弱冠之年終于可以夢想“百年老店”,而不再為生存而“折騰”。
歷史不能假設,如果當初另擇他選是否也能有今日光大的積極局面?
“偏隱”于光大近5年,唐雙寧形容自己的心情為“大隱隱于朝,自得其樂,挺好”。他說:“人生不能不看透,也不能太看透,太透了,生存就沒有意義了,八九分透最好。”
那么,把人生看得八九分透的唐雙寧怎么看當前的金融現狀呢?唐雙寧說:“我感覺,整個金融界,甚至整個經濟界、全球經濟界,都沒有‘放下’,都沒有跳出來。”所謂“放下”,第一個層次的“放下”是什么?放下名利、親仇、愛恨,雖然好理解,但知易行難;第二個層次的“放下”是什么?放下“放下”,前一個“放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就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但是,這個層次還不夠,能真‘放下’嗎?你來采訪我,我能放下嗎?我得接待你啊,我現在坐在這里跟你談,但心里要‘放下’,‘該拿得起時拿得起,該放得下時放得下’,這個叫‘大放下’”。
翻閱近幾年唐雙寧的文章和演講稿會發現,他對全球經濟走勢的基本判斷常常是“不幸而言中”。4年前,金融危機爆發初始,他曾撰文提出,根據波浪式前進的哲學原理,世界經濟復蘇應該是一個“W”形由大寫到小寫的漸變過程,不可能是“V”形反轉。從新世紀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引發次債危機到雷曼破產,到后來接連出現的迪拜事件、調查高盛、兩房退市、歐債危機等,都印證了這個判斷的前瞻。他說:“我現在仍持這一觀點。”
2008年5月,雷曼倒閉前,也就是金融危機前的次貸危機階段,他反駁華爾街幾位金融大亨,“這場危機并沒有見底,它以衍生工具的形式把危機轉嫁到別的行業、別的國家去了”。他還公開表示,這場危機將呈現“美國次貸危機—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性經濟危機”的路徑,標志著美國經濟自2000年以來增長上行周期的結束,預計美國及世界經濟將出現5年左右的下行期。后來的形勢發展驗證了他對危機性質與走勢的判斷。
對于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他曾預言,對于歐洲而言,債務危機既是經濟金融危機,也是社會政治困局。解決歐債危機可能存在的選項是加長導火索,比如,政府發它個百年長債,讓后人埋單。從實際情況看,歐洲央行和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去年多次發行10年期債券,今年3月,首次發售20年期長期債券,并在商討30年期債券發行問題,英國甚至真的在醞釀百年長債。
出于職業習慣及對金融規律探求的執著,近幾年來,他還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2007年4月,美國次貸危機前,他撰文提出,自“2003年我國經濟開始進入新的‘高漲’期且已持續了5年,今天我們就要想到‘危機’的到來,提前做好預防”。“事物都是波浪式前進的,客觀規律決定經濟必然出現拐點”。他準確預測到經濟拐點的出現并對警惕經濟拐點下的金融風險提出了建議。同時,那時就提出了“美債問題”,值得業內思考。
2008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力度不斷加大。針對當時實體經濟出現的問題,唐雙寧在當年3月的兩會上提交了執行貨幣政策要“貴在有度,重在結構”的政策建議,提出“中國目前經濟下滑風險遠遠大于過熱的風險”,因此,“在研究和制定貨幣政策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打一定的提前量,現在就要考慮調控過度問題”。其結果,當年下半年,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貨幣政策被迫進行了“從緊”向“適度寬松”的重大轉向。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告訴人們,必須加快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此,唐雙寧在2008年11月提出,“金融危機后世界貨幣將出現‘一主多元’格局”,“‘一主多元’格局將向‘多元’格局演變”,“世界貨幣出現是必然趨勢(他親自設計的世界貨幣符號:)”。同時,“人民幣未來30年要實現兩個‘三步走’,一是地域的‘三步走’,即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二是貨幣職能‘三步走’,即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這些建議今天看來具有較強的前瞻性。
解決中國金融問題一靠自身“形而下”層面的努力,二靠社會環境的改善,三靠“形而上”——金融文化,金融文化建設是最薄弱的環節。幾年來,他在文章中反復提出要加強“金融文化”建設,實現由金融硬實力平面擴張的金融大國向金融軟實力立體提升的金融強國轉變,并提出了編制“國家金融文化指數”“金融企業文化指數”的新概念,從更深層次思考了中國金融發展問題。
這幾年,喜歡研究“形而上”的唐雙寧多次在集團內或公開場合講“道”,“最沒用的是哲學,最有用的是哲學;哲學不解決任何具體問題,哲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真正的金融大家不是技術專家,真的要懂一點兒哲學,不懂哲學恐怕什么都干不了,搞點兒小技術性問題還可以,真正解決大問題的人要學一點兒哲學才行”。
對辯證法興趣頗濃的唐雙寧其實并不特別偏愛中西方哪一個哲學流派,“我都推崇,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就行了。你不能機械地去理解某一句話、某一個觀點,要把所有的東西糅在一起,為我所用”。
唐雙寧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金融界的語言表達問題,“外國話要學會用中國話去說,復雜話要學會用簡單話去說。比如,康德的‘三個批判’,晦澀難懂,但我總結成七個字——存在、作用、不可知;黑格爾的大邏輯小邏輯,也可以總結成七個字——絕對精神正反和。現在,好像有個時髦,別人越聽不懂越高明,其實恰恰相反,這么簡單一講大家就都懂了”。
光大:不容易,也容易
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光大的特殊性是“一同五不同”。“五不同”是光大各企業的股權結構不同(全資、控股、參股)、企業性質不同(金融、實業,金融又分銀、證、保、資產管理等)、注冊地點及相應的管理規則不同(境內、境外)、歷史基礎不同、發展階段和現狀不同。“一同”是不管哪個企業出了問題,中央都要向唐雙寧問責,他自稱是“聯合國(微博)秘書長”。所以,駕馭光大需要統籌掌握。
年初,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光大開了3個全國性會議,唐雙寧每次都特別強調了“穩中求進”。他說:“實事求是地講,光大已經喪失了多年的黃金發展期,不進不行,為此大家都有憋口氣大干一場的想法,愿望是好的,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不‘穩’字當頭,再摔一個跟頭,光大承受不起。這其中的辯證關系一定要處理好。”
回首與光大共進退的5年,唐雙寧頗感一言難盡,輕描淡寫的一句“勉為其難”,聽來的意味卻格外深長。
在光大銀行2012年工作會議上,唐雙寧總結了光大的“三個不容易”。
一是光大從成立到現在“不容易”。由于種種原因,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經營管理面臨許多突出的矛盾和困難。2007年8月啟動改革重組以來,光大銀行先后完成了注資、上市等重點工作,資產負債規模、盈利水平、不良貸款率、不良資產率、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等主要指標都處于歷史最好水平。這個過程就好比是危重“病人”從“重癥監護室”回到“普通病房”,又進入“療養院”療養,一步步好轉,現在終于“出院”了。盡管光大現在還不能完全算“身強體壯”,但起碼已經是“正常人”了。
二是光大2011年“不容易”。其一,2008年底出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或多或少的、新的不良資產隱患。其二,現在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調整為穩健。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節奏、力度不一,使得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對資金松緊程度的感受并不一樣,特別是中小、微小企業資金鏈非常緊張,中小銀行包括光大銀行也都面臨資金非常緊張的局面,有的甚至到了“斷奶”的程度。加之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異常復雜、嚴峻,銀行遇到了很多困難。
三是2012年可能會更“不容易”。唐雙寧對今年的國際形勢判斷是“難、烈、亂、險”。“難”是經濟復蘇難;“烈”是政治紛爭烈,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要大選;“亂”是社會狀況亂;“險”是自然災害險。國內經濟形勢是“三難”,一是出口難帶來“穩增長”難;二是產業結構調整難;三是控制通脹預期難。金融形勢是“四難四緊”,一是銀行貸款投放難、資金緊;二是銀行資本補充難、資本金緊;三是銀行利潤增長難、盈利空間緊;四是銀行控制風險難、安全經營環境緊。
面對這些“不容易”,特別是可能會“更不容易”的2012年,怎么辦?唐雙寧的答案還是“穩中求進”。
5年前,他剛到光大時就講“穩中求進”,“急不得、等不得,快不得、慢不得,大不得、小不得”,“站在國際時間變更線上向東看,新的一天到來了;向西看,太陽落山了,末日來了。一個問題兩個角度,就看你怎么看”。他說:“穩中求進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基調,是今年全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也是光大集團今年工作的總基調,這也符合光大的實際。”他要求光大員工要有思想準備,“如果有了思想準備,認識到了這種‘難’,就會使不容易變得相對容易,也許到今年年底不會出現‘更不容易’;但如果沒有思想準備,那真就可能‘更不容易’”唐雙寧說:“難到極處就是易,易到極處也會出現難。其實,也沒什么不容易的,開始的時候不容易,現在我覺得沒什么不容易的,挺簡單。開始的時候不是工作難,是思想沒有解決,沒放下,放下以后就無所謂了。有些時候,你不當事,自己就好了;你越當事,越適得其反。”
在唐雙寧到任前,光大銀行連年報都不能出,10年沒有開設機構。2011年末,光大銀行全行資產總額達到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在2010年增長67%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兩會期間,做客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唐雙寧總結了光大集團4年多來發生的主要變化:一是規模擴大了。截至2011年底,光大集團管理的資產總額達到1.83萬億元,是2007年初的3倍,從規模的角度看,今天的光大是當年的“三個”光大。二是效益提高了。集團及各企業彌補歷史虧損后合計實現稅前利潤278億元,是2007年初的4.6倍,從效益的角度看,除彌補了歷史虧欠以外,今天的光大是當年的“四個半”光大。三是房間基本打掃干凈了。集團總部自身消化了歷史財務包袱123億元,處理了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包括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歷史舊賬、案件糾紛;等等。四是身體基本健康了。以光大銀行為例,不良貸款率從過去的“居高不下”降到現在的0.66%。五是員工心氣上來了。他舉了一個匿名信的例子,剛赴任的第一天,唐雙寧就接到匿名信70多封,有的從門縫往里塞,不到一周就收到200多封,而2011年一年,他收到的匿名信不到20封,而且有些還屬于工作建議性質,說明員工的心思放在干事上了。六是社會基本認可了。這主要體現在光大證券、光大銀行的先后上市,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的控股權回歸,以及資產管理、實業企業、在港企業的發展和監管當局、股東單位及社會的認可。他說:“我過去根本沒想到我們的企業在環保、新能源等領域能做到全國排頭兵的水平。”
唐雙寧說,劉備何德何能?文不及諸葛亮,武不及關云長;宋江何德何能?文不及吳用,武不及李逵,但一個能三國鼎立,一個能占山為王,這都是眾人相助的結果。光大取得的成績,也是大家努力的結果。“管理藝術一定是‘道’,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小才通技、中才通策、大才通略、超才通道,‘道’就是哲學”。
記者問:“可以說,今天的光大從量變到質變了嗎?”唐雙寧立刻糾正,“不好講這個話,不好講這個話,別人、社會可以這么講,我不能這樣講”。悟道可以“省身”,他說:“現在,實際上還是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金融,如果這10年宏觀經濟形勢不好,銀行能好嗎?當然,銀行好有自身的努力,但大環境不好還是不行。”
光大究竟變在哪兒?以記者的眼光看,實質就是人心的變化、文化的變化。
歐債危機:膠著——根本無解
2011年,唐雙寧曾預測過解決歐債危機的四種可能,即“判處死刑”“緩期執行”“攜款潛逃”和“繼續作案”,并判斷“緩期執行”的可能性比較大。現在看來,形勢的發展就是如此,“如今的歐債危機,就像病毒已向全身擴散的癌癥病人,局部切除手術已無濟于事,化療又會將好壞細胞一起殺死造成‘誤傷’。唐雙寧認為,歐債危機的第一階段是主權債務危機;現在正步入第二階段,即債務重組后銀行盈利和融資能力下降的銀行業危機,第三階段將是實體經濟危機,歐洲銀行業將不得不緊縮信貸投放并最終傷及實體經濟。
現在的歐債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比較,區別主要有四點:一是病癥不同。當年的危機是單一的金融危機,而此次歐債危機是復合型危機,既是債務危機,又是政治危機與社會危機。二是病根不同。當年的危機源于美國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金融機構的過度創新、監管部門的嚴重失職。唐雙寧曾用一個比喻解釋2008年金融危機的成因,銀行把次貸證券化(MBS),相當于把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打扮成40多歲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投行又將次貸債券再次證券化(CDO),把40多歲的中年婦女打扮成20來歲的小姑娘;評級機構又給這些證券高評級,證明她們就是20來歲;保險公司又對這些證券保險(CDS),保證她們是處女。而歐債危機則源于“歐豬們”(PIIGS)長期實行的超過自身財力的超高福利主義與極端民主化政治體制的矛盾,以及歐元區貨幣政策統一性與財政政策差異性的矛盾。三是救治不同。當年發生危機后,各國戮力同心,眾志成城,此次危機各國則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四是病情發展不同。當年危機是急癥,病情來得急,各國聯手搶救后,變成了慢性病。而目前的危機是慢性病,各國反應遲緩延,誤了病情,慢性病又轉成急癥。
面對不同的危機成因和形勢,唐雙寧給出了解決歐債危機的四個選項:一是“ 判處死刑”。希臘破產退出歐元區,剔出一粒“老鼠屎”,保全歐元區這鍋粥,但要防止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連鎖反應的事件重演。他認為,做到這點“很難”。二是“緩期執行”。歐豬國家與德法等國各退半步,“歐豬”節衣縮食賴在歐元區,德法等國發揚國際主義精神。采用這個方法的最大問題是,救助國和受救國的民眾都不樂意,可能令騷亂不斷、亂上加亂,弄不好政府還要垮臺。三是“攜款潛逃”。德法兩國單干,歐元區解體。這個方法雖然省事,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捏合起來的歐元區就此垮掉,一是國際形象不好,二是歷史上難以交待。四是“繼續作案”。歐洲央行比照美國推行“量化寬松”政策,但如果消費者沒有信心,企業不愿投資,多印的票子就會跑到別的國家去,結果是自己沒救成,反而禍及全球。
此前,唐雙寧曾分析了歐債危機的“十大矛盾”。今天,他認為,“歐債危機,沒解,除非進行革命性變革”。
大勢:繁榮的時期?變革的時期?
在去年的一次演講中,唐雙寧提出,當前世界最應關注的十大問題:第一是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經濟危機;第二是政治亂局,如巴以問題、伊拉克、阿富汗、朝核、伊核以及中東問題;第三是多國社會騷亂,從希臘到倫敦到占領華爾街;第四是自然災害頻發,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洪水泛濫、臺風肆虐等;第五是恐怖主義猖獗;第六是民族、宗教沖突加劇;第七是環境氣候問題嚴峻;第八是貧困與教育問題;第九是南海問題復雜化;最后是科學與宇宙之謎。
前九個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大事”,最后一個問題則伸展到地球之外的空間。唐雙寧之所以會思考科學與宇宙的問題,源于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它是被稱作中國科幻巔峰之作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中的一部,這是一部關于宇宙之始、之終、之真相的書,有評論認為,作家的世界涵蓋了從奇點到宇宙邊際的所有尺度,跨越了從白堊紀到未來億萬年的漫長時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廣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傳統境界。
前幾年,唐雙寧經常給青年人推薦三本書——《道德經》《懺悔錄》和《矛盾論》。近年來,對唐雙寧影響較深的書除了現代科幻小說《三體》,還有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歷史研究《舊制度與大革命》和南懷瑾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集。
最近,唐雙寧把南懷瑾全集讀完了,“這個南老先生我還是挺佩服的”。他走到大辦公桌前,拿來一本裝幀樸素、已經被翻“胖”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唐雙寧在許多地方做了標記,他隨手翻到第四章,讀起來,“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度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劇了大革命的到來”。老唐拍拍書,“這里面的內容很深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