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煥,是個人物!”無論是已離開中國銀聯的,還是尚在銀聯任職的,不止一人如此評價銀聯董事長劉廷煥。
2010年夏季, 68歲的劉廷煥將在銀聯“一把手”的位置退休,此時距他登上這個職位剛好過去了六年。劉于銀聯履職六年,亦是銀聯國際化的六年,他全程見證了中國銀聯作為后起之秀,如何從原先在世界上默默無聞,快速成長為終端網絡鋪入9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銀行卡市場初步站穩腳跟的卡組織。
國內金融學界認為,銀聯這些年的發展雖如火如荼,但也存在發展的短板甚至“危機”,此番劉廷煥的退休及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蘇寧的繼任,有望給銀聯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和改觀的契機。
劉廷煥其人
繼2007年8月“中國VISA之父”、銀聯創始人萬建華卸任銀聯總裁之位,使銀聯首次面臨較大深度的高層人事變動之沖擊后,時隔三年,銀聯再次遭遇高層人士震蕩波的沖擊。
早在半個多月前,“董事長劉廷煥即將退休,繼任者為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蘇寧”的消息就已在中國銀聯內部不脛而走。6月13日,央行在官網上公布了調整后的央行領導名單。從2003年11月起擔任央行副行長的蘇寧,因年齡關系卸任央行副行長一職。當時便有風聲稱,在支付結算領域擁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蘇寧將接替劉廷煥出任銀聯董事長,后者則因年齡關系退休。對此,銀聯品牌部官方回應時代周報記者的求證時表示“無法評論”,并表示在這么敏感的節點里,不方便安排高層專訪。而另有銀聯相關人士私下跟時代周報記者溝通時承認,內部已就此通過氣,但還需走流程。
劉廷煥26歲開始進入銀行系統,從信貸員做起,而后的幾十年間先后擔任過中國人民銀行大連市分行行長、工商銀行(4.25,0.00,0.00%)行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2004年起擔任銀聯董事長。他同時也是西南財經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并被聘為數所財經大學的兼職教授。
與劉廷煥共事過的人對其評價一致很高。前述銀聯相關人士說劉廷煥“很和藹”,他充分給予下屬表述不同意見的機會,“從不武斷,因此下屬們都非常尊敬他”。一位原銀聯中高層人士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劉廷煥“人非常好,水平很高,可以說是專家型、學者型的管理者”。
然而劉廷煥遇到了一個“既生亮,何生瑜”的階段。銀聯創始人萬建華是迄今以來對銀聯影響最深、光芒最耀目的一號人物,其為銀聯制定的發展框架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這注定了劉廷煥的光芒很難壓過萬建華,從而顯得黯淡了幾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陸家嘴(17.54,0.29,1.68%)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我國國企中,董事長與總裁的關系界定不清,萬建華作為銀聯創始人,又是銀聯首任董事長,是一個較強勢的人,雖然劉延煥2004年之后就開始擔任銀聯董事長,但“在銀聯真正起主導決策作用的是當時的總裁萬建華,后來許羅德接替萬建華總裁之位后,延續了總裁決策的風格,也是站在主導性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廷煥的董事長頭銜多少有點“掛名”的意味。
新帥蘇寧
蘇寧在央行具有廣泛的經驗和影響力,其就任銀聯董事長,是否有望改變銀聯總裁決策制和發展思路的現狀,從而終結銀聯的“萬建華時代”,進入“蘇寧時代”?劉勝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銀聯成立至今,其基本大框架沒變過,基本仍是萬建華在位時建立的架構,哪怕是繼任者許羅德也基本上是延續了萬建華的做法,僅在細節、推進速度等方面有所調整。
資料顯示,蘇寧從2003年11月起擔任央行副行長,在央行系統中,蘇寧主管征信建設、支付結算、辦公廳以及存款保險公司的籌備工作,并擔任央行上海總部主任,正是銀聯的分管領導。“相較劉廷煥而言,蘇寧在央行的背景更深厚,人脈廣泛,因此他到銀聯后,將使得銀聯獲得更多決策影響力,有助于銀聯得到更多政策資源。”劉勝軍表示。
目前劉廷煥仍是銀聯董事長。銀聯當前的管理層架構是:許羅德任副董事長、總裁,蔡劍波和柴洪峰分別擔任常務副總裁、執行副總裁,財務總監郭榮麗,五位助理總裁分別是田林、戚躍民、舒世忠、呂虹、劉風軍。上述團隊中,除了許羅德和蔡劍波原先分別來自央行支付結算司和央行國際司外,其他成員均為萬建華時代銀聯自己一手培養提拔起來的干部,尤其是柴洪峰、田林、戚躍民三位,原本就是萬建華團隊中的成員。
因此蘇寧的到來,是否真正撼動銀聯多年的慣性還很難說。劉勝軍也表示:“蘇寧到底能否實質性地介入銀聯的管理架構,掌控決策權,還是僅僅是個掛名董事長,現在都很難下定論,只能走著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沈國兵指出,對銀聯來說,高層置換是個契機,蘇寧上任后,加緊引入人才,補充新鮮血液,銀聯或者有機會出現改觀,彌補目前銀聯的不足之處、糾正一些偏差。
銀聯這六年
劉廷煥擔任銀聯董事長這六年,正是銀聯支付結算體系邁向國際市場的最關鍵階段。當時正處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金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的時期,“打造民族銀行卡品牌”和“提高人民幣卡的市場份額,推動人民幣卡走向世界”被視為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面對如何應對外來競爭的問題,劉廷煥指出,為了應對挑戰,應盡快打造民族銀行卡品牌。正是在“快速擴張”的觀念指導下,此后銀聯在海外擴張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一連串“擴張”舉措接踵而至。截至2009年底,已有10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發行了當地貨幣的銀聯卡,境外發卡累計接近700萬張;2009年全年銀聯卡國際業務交易筆數和金額分別達到3436萬筆和10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和62%。
劉廷煥曾感嘆道:“如果沒有銀聯的推動,中國銀行(3.50,-0.03,-0.85%)卡業的發展不會有這樣好的發展勢頭,很可能還處于過去那種各家銀行自成體系的狀態,即分散投資、分散推廣自家產品、網絡互不連通等,從而導致一種無序、重復投資、效率低下的局面。”劉勝軍也指出,在過去幾年中,銀聯著力構建的產品服務體系進展不錯,該體系包括個人卡、商務卡、普通卡等多門類和品種。但銀聯要成為國際卡品牌仍任重而道遠。銀聯目前與國際一些信用卡公司的差距,既有全球受理網絡上的差距,也有產品、服務、渠道等方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支付渠道上,面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強烈沖擊。劉勝軍說:“對銀聯而言,關鍵是品牌、網絡和服務能力。前期銀聯屬于快速擴張,未來應更關注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全球網絡的完善。”
沈國兵也認為,雖然銀聯網絡已經遍及90個國家和地區,但在更實質、分量更重的衡量指標—市場份額上,銀聯仍比VISA、萬事達卡等國際卡組織差得很遠。“若銀聯能以利益最大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且以占領國際市場份額的比重為重,到那時,銀聯的擴張才是真正有效的擴張,才談得上自有品牌走向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