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談監管:P2P不用畫線 隱形門檻高
2萬多員工,超百億的交易規模,宜信宣傳自己已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P2P平臺,交易規模是第二大P2P平臺lendingclub的2-3倍。
不過,今年以來,P2P行業在經歷崛起的同時,也飽受質疑。宜信作為最大的線下P2P平臺,也成為外界對其質疑的焦點所在。宜信背后的掌舵人、宜信C E O唐寧接受南都專訪時明確表示,宜信業務不涉及資金池,沒有期限錯配的問題。對于P2P監管,唐寧表示,不需要誰去畫一條線,本身隱形門檻是非常高的。
“債權轉讓”模式不涉及資金池
南都:P2P經歷了快速發展,但今年以來,也不斷出現風險事件。您怎么看外界對于P2P的質疑?
唐寧:作為任何一個新興市場,P2P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必定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有這樣較快速度的發展。任何的創新行業可能都有難度,但隨著越來越完善的法律法規監管以及包括投資者自身素質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秉承合法合規利國利民創新原則的機構,應該是最大的收益者,而這也是金融創新的原則。
南都:宜信所有的模式的核心都是一筆資金對應一個借貸人?
唐寧:必須是這樣的,必須是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的這種直接對應的借貸關系。在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中,宜信只是把一筆已經生成的債權從額度上細分而已,以幫助出借人降低風險。在這個模式中不存在任何期限錯配或者轉讓者承諾收益、承諾本金的情況。在宜信內部,并不對線上和線下進行明確的區分,而是采取百花齊放的方式。
監管明確P2P底線
南都: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創辦P2P行業,您認為,監管是否會對此設置一個標準呢?
唐寧:可能一些機構覺得P2P的模式簡單,但實際上,不需要誰去畫一條線,本身隱形門檻是非常高的。
例如從數據獲取上講,中國不像美國,美國公民都有信用評分,數據很容易獲取,而且數據的質量很高。但中國的信用數據沒有商業化,且獲取之后數據的質量難以保障。這就對從事信用工作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挑戰怎么樣能夠去通過信貸技術的創新、通過數據的整理,挖掘能夠幫助人群建立信用,隱形門檻非常高。所以進入之后,想長期認真做這個事情,其實隱形門檻是非常高的。
南都:自律以外,你覺得監管是否會對P2P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
唐寧:首先明確風險、底線、方向,已經給行業很清晰的指引。從創新本身來講,需要智慧的監管。從監管角度,對于行業的認識,也是越來越好的,而且行業很多最佳實踐也是在過程中形成的。
采寫:南都記者 陳穎
實習生 林華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