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從2006年至今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措施,以及政策的影響和銀行的應對之道,可以得出結論隨著每一次政策加碼,理財產品基礎資產的類型是穩定的,但其比例和業務方式都會有一定的變化和創新。
創新與監管的博弈
基礎資產的類型包含信貸資產、票據、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基金、股票、匯率、商品等;合作的對象有信托和其他銀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
2006年至2007年,幾乎所有投資品的價格都在單邊上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大顯身手。該產品主要是將理財收益與基礎資產在約定時期內的走勢掛鉤。但隨著經濟的動蕩,結構性產品出現大量零收益、甚至負收益,聲譽受損,不再受青睞,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開始風生水起。 2008年底,銀信合作指引的頒布,為銀信合作理財產品鋪平了道路,尤其是以融資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在2009年盛極一時。
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包括但不限于信托貸款、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2009年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發行3438款,票據發行1699款,占比40%。當時還出現了銀行用理財資金通過銀行、信托等中介,直接投資于本銀行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把表內資產轉移到表外,不僅蘊含了潛在的風險,也規避了監管指標的考核。
在2009年底,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理財產品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商業銀行在進行信貸資產轉讓時,轉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件。在此規定下,信貸資產轉讓類理財業務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為滿足監管要求,銀信合作隨后又進一步創新,即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進來,如兩家銀行和一家信托公司,或兩家銀行和兩家信托公司的合作模式,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并與信托公司合作設立信托產品后,向對方的銀行客戶發放信托貸款或者投資于對方銀行的信貸資產。
因此,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依舊蘊含著風險,并且極大地增加了監管層追索資金鏈條的難度和復雜度。
在2010年8月,銀監會要求信托公司對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實行余額比例管理,即融資類業務余額占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余額的比例不得高于30%。這是對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重大打擊,從此,以信托貸款、信貸資產、票據為投資標的的融資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逐步縮小。2010年前7個月,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占比14%,后5個月占比只有8.7%。
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銀監會又分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理財業務的通知》,要求融資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的信托貸款余額以至少每季25%的比例予以壓縮。
單一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數量進一步減少,2011年前10個月,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占比進一步萎縮至不到8%,票據融資類理財產品占比也從去年的15%減少至11%。
在近兩年從緊的貨幣政策下,新增信貸遠沒有辦法滿足旺盛的融資需求。面對嚴厲的銀信合作監管,銀行把目光投向了第三方,延長資金鏈并讓其他金融機構參與進來。比如信托收益權轉讓信托公司發放信托貸款,而銀行用理財資產購買信托公司的收益權。
隨著單一信貸資產標的理財產品監管的增加,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以資產池的方式運作,通過滾動發售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持續性募集資金,而銀行只需要管理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利差和流動性即可,通過期限錯配溢價、流動性溢價、信用風險溢價來獲取利潤。
但在資產池運作模式下,無法實現單筆產品的獨立核算,或有資產出現虧損,無法對應虧損歸屬。因此,銀監會于2011年9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在1個月內清理資產池,實現每個理財計劃的單獨核算和規范管理。
目前,只有工行等個別銀行由于單筆產品發行資金量巨大,能夠進行單筆產品的單獨管理和核算,其余絕大多數銀行均需要根據監管要求進行整改,工作量和難度增加,短期內理財產品發行頻率下降。
對M2的擾動
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者承擔風險較小,屬于銀行自營業務,一般計入資產負債表。理財資金主要投資于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等風險較低的資產;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屬銀行代客經營的中間業務,銀行收手續費,一般不計入資產負債表。
銀行發售理財產品的目的之一是規避額度、貸存比等考核指標。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部分不在貸存比的考核范疇內,即便是計入資產負債的部分,銀行會計入同業存款項下設立的單獨資金托管賬戶,而同業存款是不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的統計范疇,也不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
據銀監會年報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個人理財產品余額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為0.82萬億元、0.97萬億元、1.7萬億元。
央行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央行公布的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3.5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億元。據此推算,2010年末理財產品的余額2.7萬億元左右,這與銀監會對15家主要銀行摸底調研數據顯示的2.5萬億元接近。
我們據此測算,在口徑調整前,理財產品的余額對M2的擾動在2007年底以前基本忽略不計,到今年三季度末,已逐漸擴大至1.8%。
為了保證測算的準確性,上面估計了季度末理財產品余額對于M2的擾動。商業銀行出于存款考核的需要,會將部分理財產品的資金募集期和到期日安排在季末,把募集期資金和到期分配的理財資金計入銀行活期賬戶。我們用季度末新增活期存款減去本季度前兩個月新增存款的平均值,作為銀行沖擊季末存款而減少的理財產品余額。據此測算,月度理財產品余額對M2的擾動會額外增加0.5%左右。
央行公布的2011年10月金融貨幣數據中,M2是81.68億元,同比增長12.9%。此次,M2同比的計算口徑已經調整,擴大至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我們推算,口徑調整前的10月M2是78.50萬億元,同比增長12.2%。
金融性公司分為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其中存款性公司又分為中央銀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
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是包含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項下。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也被稱為“同業款項”,主要是指其他存款性公司從證券、基金、信托、金融租賃等機構吸收的存款和拆入款項。
這里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存款從2001年已納入到廣義貨幣的統計口徑的其他存款;二是不包含保險公司的存款,因為保險公司的存款被納入廣義貨幣統計口徑的企業存款。
同業款項不僅僅包括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還包括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債券、回購協議以及一些衍生工具。所以,我們不能僅用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內的對其他金融機構的負債,減去已納入廣義貨幣的證券保證金來估計該值。
下面,我們測算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對口徑擴大后的擾動,測算的結果是,理財產品余額對M2的擾動在2.78%。
口徑擴大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季末,理財產品大量回流至廣義貨幣M2的統計口徑之內,造成貨幣供應量的較大波動。正如本文之前提到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是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的同業存款項下,非保本型則計入資產負債表外。所以,擴大統計口徑后的M2已經考慮了保本型存款的影響,預計今后M2的波動將更為平滑。
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在1998年至2007年執行穩健貨幣政策時期,M2的算術平均值為15.9%,在加入金融創新等因素后,目前實際貨幣增速只比這一平均水平略低一些,央行認為,現在的貨幣總量與實體經濟的需要基本相適應。在上面的測算中,再加上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的影響,M2的增速在15.8%左右,略低于穩健貨幣政策的平均值,這與年初央行制定的16%的目標很接近。
考慮到2000年-2008年信貸平均增速水平為15.45%,那么2012年適合的信貸增速可能就是15%左右,新增信貸規模8.2萬億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