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吳僑發 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基于農村的生產特性,農民所需要的資金常常具有金額小、成本高、缺乏有效抵押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傳統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發放,農民融資難的問題仍然突出。
“互聯網金融的誕生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路徑。”人民銀行[微博]廣州分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處處長張勁透露,今年8月以來在中國人民銀行[微博]廣州分行的策劃和推動下,PPmoney、廣州e貸、點籌金融、正勤金融等四家互聯網金融企業以眾籌方式解決農村農戶貸款難,打通支農資金“最后一公里”的項目試點工作。
所謂眾籌,就是指項目和投資者通過網絡直接對接,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創業構想或者是相關項目發送給眾籌平臺,經過眾籌平臺審核后發布,網友自愿給予資金支持,回報則是相應的產品或服務。
為了進一步完善“互聯網+信用三農”眾籌項目可行性和推廣性,中國人民銀行[微博]廣州分行丘斌副行長帶領考察團奔赴梅州、云浮、肇慶、清遠和4個地市進行實地考察,了解了當地農業建設發展的情況以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業項目。
經過前期調研,在了解農民融資難的困境后,上述四家互聯網金融平臺以當地具有地理位置標識的產品為標的物,在線上平臺發布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眾籌項目。通過平臺募集的資金將提供給農民,用于購買種子和化肥。而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將銷售給相關核心龍頭農業企業,同時農戶獲得的銷售收入將支付投資者的借款本金,投資者獲得的利息則是農戶生產的優質農產品。
“這種融資方式在為投資者帶來優質農產品的同時,也能夠引導社會資金支持三農建設,實現資金和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對接融合,實現金融服務農業發展零距離。”張勁說。
他認為互聯網金融+行動為農村居民和小微企業投融資開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帶來了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新變化。
第一個轉變,從傳統金融由一家金融機構面對千百農戶轉變為眾多投資者直接面對一個農民或者農戶,效率高,成本低。傳統金融模式是一家金融機構對著成千上百個農民,做信貸調查每一個農民的程序環節都是一樣的,所以它的成本很高。有人說你看他做一個農戶的調查,跟做一個格力的信用調查、征信調查的程序和成本是一樣的,這里有一個實際的問題,那么多的農民,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現在用眾籌的方式,就可以把它改變。“我們的平臺對一個農民進行了調查之后,就把它發送到網上,成千上百個投資者就可以使用這個調查材料,然后進行自己的投資選擇,從而提高了效率,成本也很低。”張勁說。
第二個轉變,從一家金融機構承擔全部貸款風險轉變為眾多的投資人分擔風險,投資小,風險低。目前傳統的方式是一個金融機構要對著成千上百農戶,成千上百農戶的風險也就由一家金融機構來承擔,所以風險很高。換句話說,調個頭,我們用眾籌的方式,就是成千上百個投資人對一個農民,一個農民他的風險就由這成千上百個投資人來進行分擔,這種風險是可控、可承擔的。
第三個轉變,從傳統的方式需要提供抵押物或者擔保轉變為農戶只需要提供社會信息、生產信用信息和征信信息。傳統金融機構貸款的時候需要抵押物,農民農戶是沒有抵押物的,農田不能抵押,住房不能抵押,現在我們正在做這個改革、做這個實驗,但是用眾籌的方式就不需要抵押物,需要什么?需要信用的支持,只要你提供信用,一個農戶在眾籌平臺上需要資金的時候,提供的是農民自己的社會信息,有沒有在村子里面賭博等等,還有安全生產,因為我們的投資人需要的是一種綠色生態的農產品,我在生產過程中是綠色的、是安全的這種信息等等就可以了。
第四個轉變,從農戶到期現金支付本息轉變為用農產品償付本息,環節小,收益多樣化。過往的傳統金融的收益只能唯一的就是貨幣,他不可能收你的農產品。但是眾籌方式的投資人他所要獲取的收益,除了貨幣之外,除了收回本金之外,他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可以要貨幣,也可以要農產品,甚至連本金他都不需要,全部都需要農產品,比如優質大米等等。
第五個,從農村的資金被抽往城市建設轉變為吸引城市資金反哺支持農業發展,方式新,見效快。傳統的設在農村的金融機構往往都是把存款上存、上調到城市里面,但是用互聯網眾籌的方式是把城市的資金吸引到反哺到農村里面,反哺農業。
這些轉變正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農村金融的改變,也是解決農民融資難,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辦法和新路徑。11月12日,在央行[微博]副行長范一飛見證下,“互聯網+信用三農”眾籌項目啟動。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