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據境外媒體報道,花旗集團行政總裁潘迪特反對主張分拆大型銀行的觀點。潘迪特指出,花旗有近50%的業務來自新興市場,并指望亞洲和南半球國家的“增長趨勢普遍保持完好”。顯然,這也是多數大型跨國銀行的看法。而在歐美跨國大行更多寄希望于新興市場的同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銀行業也正掙扎于“做強本土市場或擴展國際市場”的矛盾之中。
外資行劫后卷土重來
8月21日,花旗中國在中國發行了花旗品牌信用卡,這是繼東亞銀行之后第二家在中國內地發行獨立信用卡的外資銀行,也是首家在中國內地獨立發行信用卡的海外銀行。
近幾個月來,花旗在中國市場的拓展呈明顯加速之勢,除了加大開設分支網點的速度之外,成立合資證券公司、發行獨立品牌信用卡等舉措也接踵而來。“其實,大部分大型跨國銀行在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的沖擊下,紛紛陷入‘保有本土市場與拓展高增長市場’之間力求平衡的困境,不少銀行都做出了一定的取舍,或收縮海外戰線,或剝離本土市場業務。”不過,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隨著金融業的逐步復蘇,高增長的新興市場依舊是大型跨國銀行的不二選擇。”
昨日,巴克萊銀行表示,正在考慮將其在博茨瓦納、加納、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印度洋沿岸的股票權益與子公司Absa進行整合,巴克萊將留作整合后非洲業務的大股東。同日,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宣布其亞太區研究團隊新增兩位高級經濟學家,一位負責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工作,另一位負責東南亞地區的宏觀經濟研究。雖然此前RBS在困境下做出了退出中國及亞太地區零售業務的決策,但顯然其希望今后能在保留的公司業務及批發業務領域有進一步的發展。
“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令多數大型跨國銀行被迫做出了戰略調整,不過從目前來看這可能并不是一件壞事。無論是對本土市場還是對海外市場,這些銀行似乎更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及路徑。”孫茂輝表示。潘迪特也表示,通過1998年收購Travelers等多宗并購而成立的花旗集團已經恢復最初基本的銀行業務結構,目前已將并購所得的大部分業務出售,現在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原來花旗就有的業務,這是曾經嘗試過并證明可行的戰略。為什么它行得通呢?因為這個戰略是以業務運營和服務客戶為基礎而不是以促成交易為基礎,那就是根本差別所在。
中資行境內境外風險同漲
在中國,盡管近幾年來外資銀行所占的整體市場份額并沒有出現明顯提升,但其競爭力逐步提升是不爭的事實,對中資銀行構成的壓力及威脅也是實實在在的。而在外資銀行似有“卷土重來”之勢的當下,中資銀行則面臨著打開海外市場困難局面與做好做強本土市場的雙重壓力和困境。
鑒于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高達4萬億元的刺激舉措以及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明顯放緩,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成了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日前,銀監會公布數據顯示,第二季度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0.9%,與第一季度持平。然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似乎已成趨勢,不少機構及分析人士均預計,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一大風險因素。
另外,鑒于中資銀行境外債權不斷上升的情況,銀監會近日提醒商業銀行關注境外敞口風險。截至目前,中資銀行境外債權總額達到約4萬億元,第二季度末整個銀行業的累計外匯敞口頭寸比例為5.2%。一位中資銀行副行長在此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曾提及:“中國銀行業境外風險敞口并不大,也是可控的。只是相較于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風生水起,中資銀行在歐美市場的發展的確更顯艱困。而除了應付各種壁壘之外,當前愈趨復雜的國際環境,更是對中資銀行的風控能力提出挑戰。”
日前,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最新報告稱,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內地仍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中國銀行應該抓住國內銀行市場仍在快速成長的契機,國際化并非是中國銀行業當前的必選項。不過,孫茂輝則認為:“雖然,中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的確落后于國際同業,但是中資銀行在當下發展海外市場必須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做法,有些機遇是需要及時抓住的,尤其是在中國企業大量到海外發展的時候;而有些領域則的確需要一些更保守的態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