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銀行 > 正文
 

后轉型時期的中東歐銀行業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8日 16:40 《中國金融》

  李石凱

  在中東歐,最早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所謂“轉型國家”主要包括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5個中歐國家和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3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這8個國家不僅地域相近,而且銀行體系改革的時間和路徑也基本一致,此外,它們均于2004年加入歐盟,成為歐盟的最新成員。

  中東歐8國銀行體系的改革大致經歷了兩大步驟:第一步,解構大一統的一級銀行體系,建立由獨立的中央銀行和市場主導的商業銀行構成的二級銀行體系;第二步,將商業銀行民營化(私有化),同時整個銀行產業對外開放。迄今為止,這8個國家的經濟轉型和銀行體系改革已經基本結束,進入了“后轉型期”,但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仍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銀行產業的結構變化

  “二戰”結束后,前蘇聯將中東歐國家統統納入以自己為核心的華約陣營。在漫長的“冷戰”時期,上述8個中東歐國家的銀行體系自然也遵循了前蘇聯的大一統銀行體系,即一級銀行體系。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融為一體,財政與金融彼此不分,排斥商業信用和市場競爭,國家主體銀行成為全國的發行中心、出納中心、信貸中心和結算中心。由于職能異化和行為扭曲,一級銀行體系從本質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改革與轉型成為必然。中東歐國家銀行體系改革的第一步出現在政治“劇變”前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離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都已經基本結束。各國新政府曾經希冀通過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和市場主導的商業銀行使銀行體系適應市場化改革,但由于當時的商業銀行為國家獨資或絕對控股,計劃經濟殘留嚴重,不廉行為嚴重,再加上改革陣痛導致大量企業破產,分拆時接收的和經濟衰退時新增的不良貸款使商業銀行和政府不堪重負,銀行私有化改革勢在必行。20世紀90 年代中期,私有化成為中東歐國家銀行體系改革的主旋律。由于中東歐國家金融市場既不完善也不發達,僅僅依靠國內金融資源和金融市場無法完成商業銀行改革重任。有鑒于此,中東歐各國政府對銀行體系實施了激進的、暴風驟雨式的對外開放政策:一是降低甚至取消了外資銀行進入的門檻,放松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二是允許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股國有銀行或收購國內銀行。大規模向外國銀行出售國有銀行股份,形成了現在中東歐國家銀行產業的最大特色:銀行市場對外開放度高,外資銀行占有國內銀行市場的主要甚至絕對份額。

  現在的中東歐8國銀行產業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從銀行數量分析外國銀行的占比,二是從市場結構分析外國銀行的市場份額。

  在中東歐8國銀行體系轉型過程中,外國銀行通過兩條途徑進入該地區。一是在該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奧地利、意大利和荷蘭的銀行在這方面走得最快也走得最遠,像比利時的KBC銀行、意大利的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和荷蘭的荷蘭銀行在中東歐8國設立的分支機構都已經達到了1000家。二是收購該地區的商業銀行。如1997年上臺的波蘭右翼政府加快了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將BDK、PBG、PBK和PEKAO這4家波蘭國有銀行合并成Bank PEKAO,并讓意大利的聯合信貸銀行和法國的安聯保險作為外國戰略投資者聯合收購它52.09% 的股份;德國的抵押信貸銀行(Hypo- Vereinsbank,HBV)整體收購波蘭的BPH銀行,愛爾蘭聯合銀行收購波蘭西方銀行 80%的股份;2001年,法國興業銀行收購了捷克最大的商業銀行Komercni Bank。經過一輪外資并購浪潮,中東歐8國的外資銀行數量激增,已經占到這些國家銀行總數的極大比重(見表1)。目前,在中東歐擁有最大市場份額的5家外國銀行依次是比利時的 KBC(2003年它在中東歐國家的資產接近296億歐元)、奧地利的Erste Bank(它在中東歐國家的分支機構數量最多,擁有1318家,僅僅在捷克一國就有分行664家)、奧地利的RZB、意大利的聯合信貸銀行、德國的抵押信貸銀行。這些銀行在中東歐國家的資產都已經達到200億歐元以上。近兩年,美國的花旗集團和英國的匯豐控股也正在加快對中東歐國家銀行市場的進入速度。

  衡量外國銀行對中東歐地區的滲透程度還可以從外國銀行占有的市場份額來考察。由于外國銀行在規模上比中東歐8國的本土銀行要大,因此,外國銀行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其在機構數量上的占比更大(見圖1)。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一是外國銀行市場份額之高令人吃驚。在中東歐8國的4個國家(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中,外國銀行控制的市場份額超出了90%,其中愛沙尼亞的銀行市場幾乎全部為外國銀行占領。二是外國銀行市場份額比重增速極快。10年前,外國銀行在這些國家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即使在匈牙利這樣的銀行市場對外開放較早的國家,外國銀行所占有的市場份額也不足10%。隨著經濟轉型,外國銀行對中東歐國家銀行市場的占領,好像發生在一夜之間。外國銀行快速大規模進入,曾經在這些國家引起不小的震動,人們驚呼:“坦克(tank)走了,銀行(bank)來了!” 意思是,好不容易擺脫了前蘇聯的軍事占領,又遇到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入侵。銀行產業的對外開放問題一度成為這些國家爭論的熱點和焦點。爭論主要在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要不要對外開放,二是究竟開放到什么程度。盡管中東歐8國政府對銀行產業對外開放的政策不盡一致,但最后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完全的對外開放,原來的國有大銀行基本都出售給了國外的戰略投資者,本國銀行市場當然也就由外國銀行所控制。

  銀行業的規模迅速擴張

  就像“休克療法”給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帶來過“陣痛”一樣,在改革初期,中東歐8國的銀行體系也瀕臨崩潰。銀行不良債權高企(一些國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高達50%),資產嚴重縮水,通貨膨脹嚴重,客戶信心備受打擊,優質客戶流失,這一切導致銀行幾乎徹底喪失生存空間和生存能力。經過20世紀90年代脫胎換骨的改革之后,這些國家的銀行體系逐步走上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銀行資產規模迅速擴張,銀行競爭力大為增強,經濟發展對銀行業的依存度顯著提高。

  貸款是銀行資產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中東歐8國銀行業在改革后的規模擴張,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的增長速度加以說明。 1995~2003年,中東歐8國的國內銀行和外國銀行的貸款基本上保持了高速增長,外國銀行貸款除1995年增速稍緩和1996年出現10%的負增長外,其他年份均大大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1999年以前,中東歐8國國內銀行的貸款增幅快于外國銀行,但1999年以后外國銀行貸款增長速度快于國內銀行,從總的發展趨勢而言,二者的發展速度有趨同的跡象(見圖2);二是從貸款結構上看,中東歐國家銀行貸款增長最快的是私人部門住房抵押貸款,說明居民對經濟恢復的正面預期增強,對銀行的信任度和依賴感都在提升。

  中東歐8國銀行規模的擴張還可以從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強”排行榜得到佐證。10年前,中東歐8國能夠上榜的銀行數量屈指可數,但到2005年度,中東歐8國已經有46家銀行上榜,位次雖不十分靠前,但已足以顯示出其規模擴張之迅速和全球競爭力的大幅增強(見表2)。

  銀行業績普遍增長

  中東歐8國的銀行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轉型中幾乎折戟沉沙,主要原因之一是這些從大一統銀行體系中脫胎出來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弱,經營業績差。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大多數銀行仍在虧損的泥潭里難以自拔,政府的多次注資救助均收效甚微,銀行產業一度成為吞噬政府財政和國民經濟的 “黑洞”。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經濟環境的好轉、市場狀況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外資銀行的“溢出效應”,中東歐8國的銀行產業逐步走出低谷。從國家層面測度,整個銀行體系已經擺脫虧損格局,普遍實現了盈利,而且盈利狀況還在持續改善。在銀行體系復蘇過程中,大銀行的領頭羊作用明顯。中東歐各國的大銀行均由過去的國有銀行轉制而來,負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一度虧損嚴重。引進戰略投資者和改變股權結構后,短短幾年時間這些大銀行便普遍實現了盈利。雖然在資本金、資產規模以及總利潤方面,中東歐國家的大銀行與國際上的大銀行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從資本利潤率(ROE)和資產回報率(ROA)上來衡量,中東歐國家的主要銀行與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這樣的全球銀行巨頭相差不遠,甚至比日本最大的銀行瑞穗金融集團的狀況還要好一些。分析家們普遍預計,隨著中東歐8國經濟的繼續向好,銀行產業的經營業績仍然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間。

  結 論

  縱觀中東歐8國銀行產業的改革與開放,外資在整個銀行體系的轉型與復蘇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由于得到實力強大的外資銀行的融資,中東歐8國銀行的資本實力得到明顯增強,資產質量大為改善。資本實力的增強壯大了銀行的經營能力和經營規模。外資銀行較高的管理水平、完善的風險管理技術和強大的市場開發能力都能促進銀行體系整個業績的增長。過去中東歐國家曾經圍繞外資銀行進入是否會對本國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形成巨大沖擊展開過激烈爭論,但是,就目前實際狀況來看,中東歐8國銀行體系的安全和銀行產業的穩定至少是近20年來最令人放心的。

  中東歐銀行體系的改革主要是引進經過選擇的戰略投資者,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從根本上改變了銀行的產權結構,實現了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境外的戰略投資者與本國銀行能夠進行長期的合作,做到互利共贏而不是投機獲利。境外戰略投資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和產品,增強了本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了國內銀行在國際上的市場形象,有利于國內銀行的海外市場拓展與融資。

  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中東歐8國銀行產業的發展目前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在加入歐盟后怎樣適應歐盟對銀行產業較為嚴格的監管標準和要求;怎樣建立和完善新形勢下的金融法律法規,確保銀行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怎樣處理外資銀行與本土銀行的利益沖突。所有這些,都是中東歐8國金融監管當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