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銀行研究 > 正文
 

郵儲銀行破冰叩問郵政體制改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5日 10:06 南方日報

  專題動機

  在剛剛落幕的中國銀監會2006年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新的一年要堅持“穩定政策、鞏固成果,突出重點、創新方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原則,深入推進銀行業改革。這意味著,備受業界爭議、也備受媒介矚目的郵政儲蓄銀行組建工作在2005年提上議事日程之后,其改革的步伐將在2006年繼續加快。

  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該項改革進程的加速,將會遇到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啃”的矛盾。譬如,如何促使郵政系統心平氣和地參與該項改革,如何引導郵政儲蓄銀行按照市場化的金融路徑生存、發展減少風險,如何協調好新的郵政儲蓄銀行與農信社、農行之間的競爭與協作等諸多話題都令人矚目,值得期待。

  對于亟待得到資金支持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朋友而言,我們更希望即將建立的郵政儲蓄銀行能通過開辦小額信貸業務,將其吸收的農村資金盡快回流,擴大郵政儲蓄服務農村經濟的功能。不過,能否如愿還得看郵政儲蓄銀行自身的定位和考量了,畢竟,它將走的是一條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路。

  郵政郵儲徹底分家短期內缺乏現實性

  按照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的說法,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郵儲銀行有望在2006年內掛牌成立。對此,國家郵政局有關人士說,組建郵政儲蓄銀行,涉及到郵政體制改革,需由國務院拍板,不是央行或銀監會一個部門所能決定的。

  據了解,經過反復磋商,有關方面初步確定,郵儲銀行成立后,仍不會脫離郵政系統,將由新組建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全資控股。但今后郵政難以向國家申請平信等普遍服務業務的補貼。

  “雙輸論”

  多年來,對中國郵政系統改革的呼聲不絕于耳。在關于郵儲改革的各類方案之中,將郵政儲蓄改組為郵儲銀行的觀點一直令人矚目。根據該觀點,未來新成立的郵儲銀行應該獨立于郵政總局,歸屬銀監會監管。

  然而,反對者普遍認為,郵儲銀行的成立將造成雙輸局面:一方面,依靠郵政儲蓄生存的國家郵政總局將面臨巨額虧損,并可能成為中央財政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依托國家郵政總局網點生存的郵政儲蓄在獨立出來之后,將不能利用郵政網點,這將會相應地增加郵儲的運營成本,新成立的郵儲銀行必將面臨虧損。

  眾所周知,尤其是在歷經郵政與電信分家的劇痛之后,郵儲已經成為整個郵政的盈利大戶。有關數據表明,郵儲占郵政收益的30%左右,一旦將其剝離出來,勢必對整個郵政產生巨大的影響。因而不難看到,近兩年來雖然外界關于成立郵儲銀行的呼聲此起彼伏,但來自郵政方面力保郵政儲蓄不分離的力量頗為強勁。

  “雙輸論”的背后牽扯著不可探測的利益糾葛,如果郵政方面態度強硬,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進程肯定會大打折扣、甚至完全無法前行。

  客觀上,郵政儲蓄是依托國家郵政總局網點而生存的,一旦獨立出來并建立新的銀行,勢必無法如同現在一般繼續利用郵政網點經營,與之相隨的是,郵儲的優勢難以為繼。故而,在國家郵政總局與郵政儲匯局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中,郵儲怎么變,現有網點的劃分、歸屬與使用等老問題依舊是擺在改革途中的最大難點。

  “聯動論”

  不過,從中國郵政系統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及郵儲未來的出路看,改變郵儲多年來“只存不貸”、“通過坐享巨大無風險利差收入而生存”的狀況,不僅僅是央行和銀監會劍之所指,也是郵儲煥發活力、得以長足發展的大勢所趨。

  這意味著,盡管阻力重重,一塊巨大的香餑餑將在2006年開始被分割。不難想象的是,在此過程中勢必伴隨著歡呼與尖叫、不滿和怒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認為,作為郵政改革的目標,成立郵儲銀行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短期內能徹底解決的。

  實際上,除了改革過程中利益之間的平衡與糾葛,經營業務上的連貫性也要求郵儲銀行步步為營。近年來,郵政體制的改革一直在慢慢前進——2003年央行對郵政儲蓄轉存利率的改革就是其中一步;而此后郵儲機構的金融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明確。

  依目前的情勢來看,郵儲改革要想最終獲得成功,必須與郵政改革聯動進行。但在郵政和電信分家之后,來自財政的補貼到2003年已經停止,郵政普遍服務的虧損只能靠郵政儲蓄等暗補。在未找到有效補虧辦法前,郵政儲蓄不可能與郵政徹底分家。巴曙松說,“兩者未徹底分家前,根本談不上組建郵政儲蓄銀行。”

  巴曙松一直主張郵儲銀行的組建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將郵政普遍服務和郵政儲蓄業務剝離開,先分賬核算,再并賬補虧;第二步才是在條件成熟時,成立由郵政控股的儲蓄銀行,完全獨立核算,而普遍服務的虧損由財政明補。

  郵儲資金:一塊香餑餑

  僅次于工、農、中、建而被稱為國內“第五大銀行”的郵政儲蓄銀行將在2006年內浮出水面。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表示,銀監會將盡快批復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方案,指導、督促抓緊方案的落實,以確保年內該銀行各級機構均能組建到位,正式對外掛牌。

  潛力

  來自銀監會的最新統計資料,截至2005年6月末,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12285億元,儲蓄市場占有率達9.25%,僅次于四大國有銀行和農信社系統。其網點則已超過36000個,居國內金融機構之首,其中縣及縣以下農村網點占2/3以上。

  業界人士告訴記者,2003年以來,郵儲系統的中間業務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不僅在代發工資、代發養老金等代收付業務上逐漸做大規模,穩定了一批低端客戶群體,同時也在個人理財業務領域有所突破,得以通過與保險、基金以及大型企業合作,開始進入高端客戶市場。

  僅以銀行卡為例,到2005年8月底,全國郵政綠卡已擁有用戶近9000萬個,僅次于工行和農行,名列第三。在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更是占據了份額的一半以上。

  郵儲的實力和潛力令銀監會頗為欣賞。基于此,劉明康表示,將適時放開對郵儲的業務限制,允許郵儲經營個人信貸業務,為普通大眾提供全方位的零售服務。

  國家郵政儲匯局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從2005年9月初開始,銀監會便對該局下轄10個省份的中間業務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檢查,檢查范圍包括代理保險、代理國債、同城異地結算等業務。據其推測,銀監會此番檢查的首要目的是,摸清郵儲系統中間業務的開展規范程度,以便督促郵儲完善相關風險控制機制。

  短板

  顯而易見的是,郵儲巨大的網絡資源和“資金庫”是其他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郵儲能夠輕易向銀行轉型。

  國家郵政儲匯局的這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郵儲的中間業務收入在整個郵儲收入當中所占比例不足6%,仍顯偏小;業務品種更是較少,尚不足百種。

  郵儲的另外一個短板是,雖然郵儲規模巨大,業務收入占到郵政業務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其數額巨大的紅字掛賬,一直是改革者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若這些掛賬仍然留在獨立出來的郵儲銀行賬面上,對一家新生的銀行并不是件好事。

  “出于風險控制的原因,要讓銀監會放心地允許其開展銀行機構中利潤最為豐厚的信貸業務,并非一日之功。”一位接近銀監會的人士向記者表示,“銀監會擔心的還是風險。另外,法律上的障礙也很關鍵。郵儲畢竟還不是銀行,不能開展信貸業務。”

  穩健轉型

  盡管外界普遍認為,郵儲基于自身的眾多優勢有望順利轉型為一家大型的、具有競爭力的銀行。但種種跡象表明,在其轉型的步伐和定位上,包括銀監會在內的不少官方機構卻始終持有謹慎、穩健的態度。

  2005年10月下旬,一則關于銀監會敲定郵儲改革目標的報道頗為搶眼。這篇文章稱,未來的郵儲銀行將繼續依托郵政網絡設施,成立以零售和中間業務為主的專業化零售銀行,為普通大眾、特別是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對于上述報道中的有關說法,銀監會至今也未置一辭,不過在銀監會日前落幕的工作會議上劉明康特別強調說,郵儲銀行要從為城鄉居民個人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和低風險的資金運用業務起步,再逐步拓寬業務領域。

  他還表示,與之前只存不貸的郵政儲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郵儲銀行應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只有這樣,才能把從農村地區吸收的資金以貸款形式發放到農村,在農村等相對貧困地區形成合理的資金流,激活當地經濟。這意味著,銀監會單方有意促使未來的郵儲銀行更好地服務于“三農”。

  “在成立了郵儲銀行之后,銀監會完全可以再批幾千個,甚至上萬個網點,更加擴大郵政的網絡優勢,在農村開辦類似的零售業務產品。”國家郵政儲匯局的這位人士還樂觀預計,郵儲開辦小額信貸乃至一般信貸業務只是遲早的事情。

  他告訴記者,年前郵政內部一直在按照銀監會的要求進行分賬核算,爭取盡快建立郵儲獨立的會計核算體系,厘清郵儲真正的成本和收益。

  郵儲銀行定位要準還要有風險意識

  不能把郵儲銀行辦成普通國有商業銀行

  人們普遍認為,郵儲銀行一旦成立,將成為僅次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后的第五大銀行。但巴曙松曾反復呼吁過“決不能把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辦成一個普通的國有商業銀行”。

  記者: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多人關心著郵儲銀行未來的定位。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我認為,郵政儲蓄雖然需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但決不能把未來的郵儲銀行辦成一個普通的國有商業銀行,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第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同時也不應該把未來的郵儲銀行辦成中國的“第二財政”,日本郵政儲蓄系統在這方面的歷史教訓值得我們警醒。

  我們需要的應該是一個能夠向不發達地區和偏遠的農村地區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至于如何定位,不僅取決于國家,更多地取決于其市場競爭的結果(譬如,郵政儲蓄系統在其資金運用上應堅持“中性化”和“本地化”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郵政儲蓄資金的分配不會造成地域性失衡)。

  我覺得,郵儲銀行要合理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定位在狹窄業務的銀行,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拓展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謹慎發展資產業務,形成與其他商業銀行的互補。從目前的方向看,郵儲銀行未來的改革方向應當是“狹窄業務銀行”,即郵儲銀行吸引的存款只能用來購買流動性好和安全性高的政府債券或其等價物,而不是從事風險較高的貸款業務。但郵儲銀行能否定位于狹窄業務銀行,關鍵取決于這種定位能否適應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并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

  郵儲銀行面臨兩類風險

  記者:在人們的印象中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相比于其他商業銀行而言經營風險很小。如果郵政儲蓄成為銀行并進入市場,其面臨風險勢在難免。您覺得其風險何在?

  巴曙松:相對于普通商業銀行來說,郵政儲蓄基本上不會存在所謂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問題,總體而言它所要面臨的風險要小得多。但是與以往“只存不貸吃利差”的無風險模式相比,郵儲銀行今后的經營活動肯定會帶有一定的風險。我認為這種風險包括兩類。

  第一類風險就是利率風險。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模式,存款類機構不允許投資除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之外的其它有價證券,更不允許進行產業投資,所以郵政儲蓄今后要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是利率風險。第二類風險就是操作風險。在2005年正式生效的新巴塞爾協議中,操作風險已經被納入到存款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范疇之內。此外,雖然郵政儲蓄受到政府信用的支持,發生擠提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讓它去從事“杠桿效應”很高的貸款活動,那么它發生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依然會很大。

  除了已提及的“事前”風險防范措施之外,郵政儲蓄的風險管理還應包括一些“事后”風險防范的內容,即要進行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管理。

  相關鏈接

  郵政儲蓄銀行一波三折

  中國解放前的郵政儲蓄于1953年被取締。

  1986年1月,原郵電部與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以投資所有者和業務監管者的身份,聯合發布了《關于開辦郵政儲蓄的協議》,使郵政儲蓄從試點到鋪開得以實現。

  1986年3月,為了回籠貨幣,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國務院的主持下,郵電部與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以投資所有者和業務監管者的身份,聯合發布了《關于開辦郵政儲蓄的協議》,簡稱“銀郵協議”。決定在北京、天津等12個城市試辦郵政儲蓄業務,并于當年4月1日正式開業并在全國鋪開。同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通過,郵政儲蓄成為了郵政系統的法定業務。

  在1992年和1998年,兩次對郵儲體系進行改革的嘗試均因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而未能進行下去。在199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央行首次提出通過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來解決轉存政策所帶來的各類問題。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該方案最終被擱淺。1999年央行又曾出臺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方案。當時此方案已獲國務院批復,但是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郵政儲蓄銀行并未像預料的那樣很快出世。

  2006年1月16-20日中國銀監會2006年工作會議期間,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將盡快批復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方案,以確保2006年內該銀行各級機構均能組建到位,正式對外掛牌。

  專題撰文:本報駐京記者 鄭春峰 實習生 劉麗琴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26,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