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銀行研究 > 正文
 

突破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瓶頸 走向理性經營時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5日 12:07 《經濟導刊》

  2005年,銀監會頒發了新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由于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產品創新、機構發展、監管評級、改制上市等都與作為風險監管核心問題的資本充足率有極大的關系,而資本約束問題更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無法回避的難題。適應監管的要求和國際銀行業發展的趨勢,國內銀行必須突破資本約束“瓶頸”,走向理性經營。

  資本約束的“瓶頸”

  我們通常所說的資本約束“瓶頸”是從滿足監管要求的角度講的,局限于監管資本的概念。實際上目前資本約束還有來自股東的壓力、市場的壓力以及國際競爭等壓力的需要。

  銀行監管方面的壓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深入,金融監管與金融政策逐步與國際接軌,資本充足率從一個看似遙遠的理論話題,成為擺在國內銀行面前的現實課題,而新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新辦法》)的出臺,更使資本約束突然成為國內銀行繞不過的發展“瓶頸”。按《新辦法》計算,整個中小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了2%。按照監管要求,到2006年底,如何分步達到《新辦法》規定的8%的資本充足率標準,國內銀行均面臨巨大的監管壓力。

  股東方面的壓力

  從銀行股東的角度看,作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首先考慮的是投資收益率和機會成本。對于單個股東來講,股東的理性已經跟過去不同了,面對增資要求,他們會向銀行管理層提出問題:“這對投資者有什么好處?”對投入非常謹慎,充分考慮投資風險,更多的關注銀行的投資回報,希望補充的資本能夠獲得與以前投入同樣甚至更多的回報,而銀行的補充資本,通常攤薄了老股東的股本,每股收益在短期內可能降低,因此銀行的老股東特別是大股東對增資往往持審慎態度,不可能有求必應,而新的投資人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必然會對銀行的資產質量、財務狀況及投資收益有更高的要求。

  市場方面的壓力

  目前,國內銀行資本金缺口大約為15000-20000億元人民幣,一年大概需要有幾千億元的資本金補充。但是從1991年到2004年國內股票市場累計籌集資金才11600多億元,平均每年的籌資能力才數百億元。因此,要想短期內從市場上大量融資補充到銀行,不太現實。

  對外開放的壓力

  我國金融銀行業對外開放之后,資本充足率問題成了一個重要的門檻,沒有加入WTO的時候,怎么唱都是自己家那臺戲,一旦走出國門,就必須接受資本充足率衡量,進不去,外部評級就低,在國際融資、發債、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業務都會遇到更加苛刻的條件,籌資成本、機構設置、代理業務、服務費用等都會遇到一系列嚴峻的問題。目前許多國內商業銀行正在通過到境外上市或到境外設立分行等途徑走向國際化,但資本充足性問題是國外監管部門和投資者考察的第一個要素,使這種努力變得越來越難。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都非常嚴格,如香港金管局把8%的資本充足率作為一條神圣的界線。2005年3月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將持牌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比率上限,由12%調高至16%,以配合2006年年底香港實施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頒布的《新資本協議》。因此,如果沒有充足的資本,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交往中就一定處于劣勢。

  總之,對于資本約束,一方面銀行難以回避;另一方面又必須接受管理。在資本補充受到多方制約,資產規模快速擴張的條件下,如何適應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是國內商業銀行走出國門時要首先解決的難題。

  “瓶頸”約束未取得突破

  盡管各方面包括商業銀行自身都做了大量努力,試圖突破資本約束“瓶頸”,但總體看,由于以下問題依然存在,這種努力尚未取得根本性進展。

  觀念問題誤區

  在我國,對商業銀行長期經營目標從觀念認識到對銀行經營者的考核上都是很不

  充分的,往往出現為只注重眼前短期盈利,只注重一時的,沒有扣除未來風險的盈利。

  《新辦法》出臺以來,盡管國內銀行對資本約束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存在“速度情結”,普遍追求規模擴張型的發展道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并不是一些銀行領導的個人認識局限,還包括社會的環境、生存壓力的影響。外界對一家銀行的評價基本按規模大小標準評判,很少看它的資產質量。這種評判反過來加大銀行自身的認識誤區。而一些無利可圖,甚至危害銀行長遠發展的業務,在國內銀行卻是大行其道,實際上,如果我們對“速度情結”的抑制稍有放松,在基層業務操作中就可能帶來很多不理性行為。例如,高成本的協議存款本身是不可取的,如把它作為存款的基礎是不賺錢的,甚至還會虧本。我國12家股份制銀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一般是1.5%—2%。平均貸款利率為5.5%左右,名義利差僅3個百分點。管理好的銀行自身平均管理成本大概為1個百分點,一級企業的平均違約概率也在1個百分點,兩者相加已經是2個百分點,銀行可以賺的只剩下1個百分點的利差。假如現在協議存款成本提高到4%以上,肯定不能賺錢。雖然這是一個明顯的道理。但是實踐中做起來很難,有的基層行樂此不疲,甚至愈演愈烈。根源就在于銀行經營者的風險意識淡漠,追求一時的“表面繁榮”,不講質量的規模擴張的沖動仍然十分強烈,而且愈演愈烈,根源就在于銀行經營者對質量的重要性和資本的有效性認識不充分。因此,可以說辦銀行首先是個觀念問題。

  風險管理水平偏低

  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在風險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風險管理理念、技術、辦法和體系等方面與國外先進銀行存在較大的差距。

  現代銀行風險管理中,損失主要分為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對于一定信用級別的企業,每年預期損失概率大體是一個可以量化的固定的量,并且可以直接在成本中列支,從今后的產品銷售收益當中扣除。非預期損失則是超過預期損失的那部分潛在的損失,它具有波動性,是一個變動的量,由于發生的不確定性,因此無法列支當期成本,必須要資本來覆蓋,其基礎是風險計量。國外先進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能夠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并大量采用數理統計模型和金融工程等風險計量技術,對風險進行實時的量化管理。為此,西方國家積極要求《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因為它可以區別風險管理的好壞,使好的銀行節約成本。例如,在量化信用風險中,大量使用初高級評級法、違約過濾器,以及RAROC。在計量市場風險時,大量使用VaR值、CaR值管理,使用壓力測試、情景分析、情景模擬等技術。

  由于國內銀行現在還不能準確計量風險,因此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大差距。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仍然以定性為主,時效性差,在風險識別、度量和控制方面不夠精確及時,一些工具在國內銀行單一、簡單的市場交易中可能使用過,但作為組合性的管理,全行還沒有一家銀行做過這樣的嘗試,實現實時量化的風險管理仍需假以時日。

  經濟資本管理的低水平

  為滿足監管要求而形成的約束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而為實現理性經營,必須通過

  有限的資本制約銀行規模的無限擴大,是一種銀行發展的內在要求,后者為經濟資本。

  過去,國內銀行界對經濟資本普遍缺乏認識。我們現在經常討論和引用的經濟資本,實際是一個資本補償的概念,銀行業務要發展,但資本又必須滿足監管需求,就產生了資本補充的問題。但在考核中真正應用經濟資本是非常困難的,要建立在有大量數據支撐的準確的風險定價基礎之上,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客戶評級體系、債項評級體系等風險量化手段,才能準確地量化出需要有多少經濟資本而不是監管資本來覆蓋銀行的非預期損失。

  經濟資本是個變動量,它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風險管理水平高,就可以使用相對較小經濟資本,從而使經濟資本與監管資本分離,提高資本使用效率的目的。同時,通過將經濟資本應用到銀行的各條業務主線上去,指導銀行業務的擴張與收縮,可以充分發揮經濟資本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真正作用。目前,國內沒有一家銀行真正實施客戶評級體系,更沒有一家銀行接觸過高級債項評級體系,在世界上也僅有少數幾家大銀行可以做到評級。

  轉變理念,力求“突破”

  既然資本約束的“瓶頸”源于多方面的原因,那么,要真正突破這個“瓶頸”,就必須轉變觀念,多管齊下,從根本上著手,才能取得實效。

  樹立以市值長期穩定增長為目標的觀念

  我們之所以陷入如此嚴峻的資本約束“瓶頸”,是在經營目標認識上存在誤區。國際上通常把凈收入作為銀行的短期目標,把市值的穩定增長作為銀行的長期目標。

  現在國內多數銀行主要以短期贏利目標為主,以利息凈收入作為每一年的財務指標,但一個先進銀行的發展,應該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市值,它是銀行資產負債表所有現金流量的遠期凈折現值。通俗地講,市值的穩定是衡量一個商業銀行能不能一年比一年更值錢。市值的穩定增長是衡量一家銀行經營績效的根本評價標準,是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近幾年來,發生在西方商業銀行的幾大進步背后,都是為了追求銀行市值的最大化。在實踐中,如果增長市值的觀念能確立,就能在商業銀行經營的大旗上真正地寫下“利潤、風險”四個字,然而觀念的轉變,在股份制銀行中實際上還是很艱難的。

  引進真正的經濟資本約束,優化資本的概念

  國際上先進的銀行非常重視對經濟資本的科學管理,能夠自主地運用有限的資本,制約銀行規模的無限擴張,通過RAROC或EVA等風險調整收益的辦法來衡量利潤中心的業績,建立有效的資本約束機制,以此制約風險資產的過快擴張,促進銀行業務結構、資產結構和資源的調整和配置。而這正是當前擺在國內銀行經營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國內銀行必須適應環境與形勢的變化,盡快全面引進經濟資本概念,不斷努力創造條件,對經營風險進行科學測量,逐步對經濟資本進行比較準確的計算,以便對經營績效實施經濟資本調整。可以先從簡單的業務或少數分支機構做起,逐步推廣到全行。同時,要強化分支機構對風險資產的自我約束,強化資本有限性和有償使用的觀念,逐步構建與國際銀行接軌的經濟資本約束機制。

  樹立以資產質量為發展第一主題的理念

  這是一個實踐的口號,實踐要求,也是我多年在銀行界工作中的深刻體會。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商業銀行的利潤最大化并不是指賬面的最大化,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指經過風險調整后,經過質量過濾后,真實利潤最大化。因此,效益必須以質量為前提,只有保證了質量,效益才能是真實的、持久的,質量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

  以全面風險管理來打造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銀行核心競爭力最基礎的是能真正準確地量化風險、控制風險、駕御風險。因為銀行本身是風險的機器,要通過承擔風險、轉化風險,并將風險植入其金融產品和服務中進行再加工,獲得風險報酬。全面風險是以風險度量為基礎,以定價來覆蓋風險成本,這是第一個手段,第二個手段是以風險資產的配置來調節銀行的業務。要通過“一個基礎,兩大管理手段”加強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既專業又統一的管理來逐步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不僅在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控制方面面臨新的挑戰,還面臨日益凸顯的市場風險。應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以卓越的服務質量來打造銀行的品牌

  銀行業本質上是一種為社會提供融資、支付、信息和風險管理的金融服務性行業,銀行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就是面向市場,服務大眾。服務是銀行經營的“靈魂”,在銀行競爭非常激烈的買方市場環境下,如果服務不好,銀行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卓越的銀行服務決不是簡單的口號,必須在行動上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始終把客戶的需求擺在銀行經營管理活動的首位,堅持“客戶是上帝”的服務宗旨。

  從國內外銀行的實踐來看,由于良好的服務所獲得的各種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越來越大,這類業務在客戶中的影響也越來越高。因此,改進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不僅是提高資本使用效率,突破資本約束“瓶頸”的必要手段,更是打造馳名品牌,塑造現代銀行的根本。

  持續全方位的創新,強化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銀行得以成長發展和延續的動力是保持銀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核心競爭力基礎是精確的風險計量、風險控制。而增強這個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是創新。創新分很多層次,包括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創新。

  商業銀行的創新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創新是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沒有這一層次的創新,銀行發展的基礎就不會堅實。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制度發生重大變化,在銀行業即將全面開放的形勢下,創新就顯得格外重要;

  第二層次的創新是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沒有管理和技術創新,產品和業務的創新就很容易被模仿,就不會有活力,更不會有新的突破。

  第三層次的創新是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的創新。這是上述兩個層次創新的源泉。我國商業銀行要深入研究銀行的經營管理規律,提煉和確立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在此基礎上營造一種能夠促進員工自覺行動的有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企業文化,從而為銀行發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動力。

  (作者為中信實業銀行行長)

  鏈接1

  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水平下,用來吸收或緩沖所有風險帶來的非預期損失的資本,是測量銀行真正所需資本的一個風險尺度。經濟資本是一個計量值或一個管理參數,它是分配到各個業務部門或有關產品和分支機構的一定比例的虛擬資本金。商業銀行通過將預期損失準確量化,計入當期財務成本,同時以資本來覆蓋和匹配非預期損失,進行正確的業務定價,保持恰當的發展速度,合理配置各項資產和各種資源,平衡風險收益,以達到適應監管要求和資本長期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經濟資本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技術”,它廣泛運用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和諸多方面,為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提供重要、統一、科學、準確的標準和依據(見圖1)。

  從微觀層面的應用看,經濟資本可以用于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傳統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方法忽略了信貸資產的質量的動態變化,沒有考慮信貸資產的非預期損失,沒有將風險與收益統一起來。經濟資本運用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AROC)工具,通過分析客戶信用等級及其在還款期限內的轉移概率,計算預期損失及非預期損失,計算還款期限內的收益,將RAROC值與銀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進行比較,衡量每項業務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據此決定每項業務是否貸款或有關貸款條件。

  從宏觀層面看,經濟資本主要應用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用于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和組合管理。包括:計算銀行需要的經濟資本總量并與賬面資本比較,評價自身資本充足狀況;將有限的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層面和各種業務之間進行分配,計算各種組合資產的RAROC,衡量各類組合資產的風險收益,對銀行的總體風險和各類風險進行總量控制;依據對各類組合資產RAROC的動態監測,對RAROC指標惡化的組合資產及時采取措施,通過調整新增資產的業務結構,或通過對存量資產的出售、證券化等,力求銀行在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第二,用于業績考核。商業銀行的利潤和規模是即時可體現出的指標,而其風險卻具有隱蔽、滯后等特點。如果沒有一種平衡利潤和風險的經營理念,并在激勵機制中加以體現,就容易產生兩種極端:一是片面追求短期規模擴張和當期利潤最大化,導致長期風險隱患過大;二是片面強調“零風險”,導致業務人員和管理者過高估計風險的“不作為”。

  上述兩種極端都不利于銀行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因此在制定對利潤中心和個人的業績考核依據時,應平衡考慮風險和收益,不能只偏重其中一方面。而通過使用RAROC工具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商業銀行可以將風險帶來的未來預期損失量化為當期成本,直接對當期盈利進行調整,衡量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大小。同時可以考慮為非預期損失做出相應的資本儲備,進而衡量資本的使用效益。這樣,銀行的長期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直接、準確地進行掛鉤,經營管理人員的行為與銀行整體、最終的盈利目標高度統一,績效考核體系更加科學。

  第三,用于商業銀行的經營戰略管理。銀行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組合的風險調整收益率,RAROC決定銀行的業務發展戰略。同時,銀行可計算不同地區和行業貸款組合的RAROC,從而判斷不同行業或地區的風險程度,調整業務發展戰略。

  鏈接2

  經濟資本背后的原理

  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EC),又叫風險資本(Capital at Risk, CAR),是“銀行決定持有用來支持其業務發展和抵御風險并為債權人提供‘目標清償能力’的資本,在數量上與銀行承擔的非預期損失相對應”。(銀監會,2005年)。簡單地說,經濟資本是根據銀行所承擔的風險計算的最低資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銀行實際承擔的損失超出預計損失的那部分損失,是防止銀行倒閉風險的最后防線。

  經濟資本背后的原理在于:銀行業務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的損失,即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EL)、超出預期平均水平的非預期損失(Un-Expected Loss,UEL)以及超出銀行正常承受能力以外的異常損失(Catastrophe Loss)。而對不同層次的損失,需要采取不同對應策略;相應地,對資本補充也有不同的需求(見圖2)。

  其中,預期損失是在一般正常情況下銀行在一定時期可預見到的平均損失。這類損失要通過調整業務定價和提取相應的專項撥備來覆蓋,從業務的收益中作為成本來扣減掉。

  非預期損失,是對于超出可預見的損失部分如在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貸款發生不能償付的情況超出一般正常情況下的損失水平,增多的問題貸款為非預期損失。對這部分損失,銀行不可能通過日常的成本來管理,而必須有充足的資本來覆蓋,即要進行一般準備。作為最后的防線,保證銀行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經營。經濟資本就是這道與銀行實際承擔的風險直接聯系的風險防線,如同防洪的堤壩,要根據一定時期內最大水位超出一般平均水位的情況以及管理者的審慎程度而設置。用于一般準備的經濟資本按監管規定可以列入資本,作為二級資本對待。

  異常損失則是指超出銀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損失,通常有發生概率極小但一旦發生損失巨大的特點,如“9·11事件”或突發戰爭等。這部分損失銀行一般無法做出更有效的準備,一旦發生則意味著銀行面臨倒閉的風險;通常通過壓力測試和情景模擬等手段予以關注,并制定相應的應急計劃盡可能地謀求生存。

  由于應對預期損失的專項撥備可以計入成本,且一般不列入資本凈額,而異常損失又無法通過資本撥備來應對,所以對一家銀行來講,所謂內在的資本約束,主要強調的是為應對非預期損失,用經濟資本對風險資產進行自主的一般撥備,以此限制資產的擴張。由于資本是最為稀缺和最為昂貴的資源(與股東賬面資本回報要求相聯系,國際上通常以稅前25%或稅后15%為標準),因此銀行管理者必須對經濟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既能保證有充足的經濟資本覆蓋風險,又能保證經濟資本的使用是經濟的、有效的,即能夠用在最能為銀行帶來收益且風險相對較小的地方。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