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資銀行學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01:51 第一財經日報 | |||||||||
木喬 看來不服不行,上海銀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在華業務拓展和盈利能力,均比人們預想的要高。資產規模占在華外資銀行半壁江山的在滬外資銀行,上半年實際利潤同比增長68.3%,大大高于在滬中資國有銀行19.3%、股份制銀行12.6%的平均利潤增長率。
我們當然可以自我安慰,外資銀行所占市場份額還小,從整體上看,短期內不會動搖中資銀行的地位。比如從擁有的資產量來看,在滬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比12.6%;從實現利潤的絕對數來看,在滬外資銀行只占行業總利潤的5.9%;而在滬中資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仍占有94.1%的行業總利潤,就是說外資銀行的利潤與其擁有資產的市場占比并不相稱。 不過理性點的人還是更關注,為什么外資銀行利潤增長會遠超過中資銀行。從提高競爭和盈利能力的角度來看,在本土市場占絕對優勢的中資銀行,更應當向外資銀行學什么? 這就需要思考銀行業的特殊性,即與盈利能力相對應的風險控制能力。也就是說,銀行要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只盯著增加盈利能力,銀行往往辦不好,資產質量也會令人懷疑。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幾乎所有中資銀行都面臨不良貸款率過高的問題。還以上海銀監局統計為例,雖然經過大幅剝離與核銷,在滬中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有3.58%,而在滬外資銀行僅有0.74%的不良貸款率,兩者風險控制和資產質量上的差別之大,很能說明問題。 對比在滬中、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正是銀行業風險控制能力的一個縮影。中國銀監會統計顯示,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率2003年底超過15%,2004年底仍在13%以上,資產質量不高的隱憂仍然很大。隨著中國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業務日期的臨近,有關中資銀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分析不絕于耳,各種新型銀行業務拓展也蔚然成風。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的建行和中行,也是從上到下大談業務創新和產品營銷,前不久建行引入美國銀行為境外戰略投資者,就特別強調其在個人銀行業務上的拓展能力和盈利水平。 這些當然沒有錯,也是中資銀行必須增強的市場生存與發展能力。但相對于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基本思路,特別是針對中資銀行多年積累的風險控制老問題,我們實際上在有意無意回避,或者說忽視外資銀行真正的市場競爭法寶。就像控制成本等于增加利潤一樣,對于銀行這樣高風險行業,很多時候風險控制水平的高低,甚至遠比盈利能力大小,更能反映一家銀行的資產質量和投資價值。 最明顯的例證,還是正進行股改和上市努力的建行、中行。作為中國兩大國有商業銀行,其廣泛的居民個人銀行業務和大量企業銀行業務,均提供了足夠盈利能力,它們的很多市場份額,即使在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后也不會輕易丟失,其短期內盈利能力所受到的影響不會太大。但自去年以來,建行和中行頻頻爆出各種問題,比如數億元存款失竊案等,恰恰都與風險控制不力有關,這對一家銀行的信譽損害,就好比保險箱不設密碼或大宅門敞著不上鎖。 風險控制關乎銀行信譽,而銀行信譽反過來影響銀行盈利,這都是明擺著的道理。正因為始終清醒認識到這一基本邏輯,外資銀行普遍在意風險控制機制建設,盡最大可能層層設防,其目的就是要減少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不可測風險,以便在確保銀行資產安全的基礎上,努力尋求業務拓展和盈利增長,從而在客戶中建立良好信譽,實現良性循環。 這才是外資銀行市場拓展勢頭凌厲的法寶。相比之下,各種業務創新都應當是基于良好風險控制而派生出來的,因為只有風險控制到位,新業務才可能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不是帶來新的風險或造成更大損失。因此在面對外資銀行市場競爭時,中資銀行首先需要通過建立并執行有效的防范機制,全面提升風險控制能力,不斷降低不良貸款率。 再往下說,當然就涉及銀行產權與治理結構。中資銀行風險控制不力,其根子還在于其產權和治理結構存在重大缺陷,有關監管不到位,致使銀行具體管理者的失職和違法成本極低,當然不會有人太關心銀行的風險控制和資產質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必須加快推進中資銀行股份制改造,只有讓這些銀行早日處于市場各方密切監控之下,它們也許才能早點學會全面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和銀行資產質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