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銀行研究 > 正文
 

國有銀行改制難避暗礁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3日 14:54 《資本市場》

  導語:工行匆忙股改令人擔憂,這些擔憂來自于我國金融體系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如果不能使國有商業銀行始終保持良性高效的運作,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難免會遇到暗礁

  作者:本刊實習記者 劉文君

  5月10日,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銀團貸款合作章程的
簽約儀式。這是自4月21日注資后,工行首次重大公開的動作,這也意味著工行注資后的一系列動作的開始。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在簽約儀式上說:“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銀團貸款的業務合作,是基于國際銀行業貸款業務發展趨勢和國內貸款市場現狀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舉措,是在股改上市過程中轉變經營模式和效益增長方式的積極探索。”

  工行匆忙股改令人擔憂

  工行此次動作并不突然,目的也很明確。因為這種銀團貸款可以降低貸款中的操作風險。其實早在4月22日,即注資后的第二天,工行便火速召開了全國分行會議,初步定下股改時間表。即5月中旬前完成損失類資產剝離工作;6月中旬前完成可疑類貸款的剝離;年底前股份公司掛牌。這意味著,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工行將完成剝離不良資產、成立工行股份公司、發行次級債券,讓資本金充足率達到8%,然后引進戰略投資者、路演發行等諸多工作。工行改制規模之大,改革動作如此之迅速,實在令人驚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王召解釋道:“國務院要求工行迅速上市,越快越好。高層不能給工行更多的時間,要吸取中建兩行準備時間越久發生問題越多的教訓,要在外界樹立起一個好的國有銀行榜樣,要減少其受宏觀調控的影響,這些要求讓工行必須迅速上市。”

  工行要快速上市,亦是客觀因素所決定。據說,現在中建兩行都在抱怨,去年大手筆的宏觀調控讓核心資本減少。“本來股改注資提高了資本金充足率,但現在中行和建行的數字有了變化,不良資產在提高。”

  雖然工行股改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中國政府以及中央銀行給予這次股改以最大的支持,各方面也予于高度的關注,媒體也更多地給予正面的評價。但是銀行內部的結構調整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它本身就需要一段時間的消化、變化。工行股改中的急速推進,看起來大刀闊斧,但總難免讓人感到有種拔苗助長的感覺。即使是工行內部人士,也感覺太快了,他們表示:現在已經5月了,年底前就要成立股份公司,扣除一些處理事務性的時間,算起來,用于股改的時間不到半年,任務很重。

  外界也不同程度表示出對于工行匆忙股改的擔憂。這些擔憂來自于國有商銀行本身的結構和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并且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也給股改帶來了諸多不便,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改善是表面的,是將債務轉移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和財政資金注入的結果,良好的資產負債表更容易吸引外國戰略投資者和首次公開上市的股票認購人,但無法糾正銀行在公司文化、治理和領導方面存在的問題。

    國有銀行股改進程一覽表

時間

事件

2003 年 12 月 31 日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中行和建行分別注資 225 億美元

2004 年 6 月 29 日

中行及建行將高達 2787 億元的可疑類貸款剝離給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

2004 年 7 月 7 日

中行首期 100 億次級債發行

2004 年 8 月 4 日

建行首期 150 億次級債發行

2004 年 8 月 26 日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4 年 9 月 14 日

銀監會批準建設銀行分立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2005 年 3 月 16 日

建設銀行董事長張恩照“因個人原因”辭職

2005 年 3 月 25 日

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接替張恩照一職

2005 年 4 月 21 日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工行注資 150 億美元

2005 年 4 月 22 日

工行公布股改進程表

2005 年 5 月 10 日

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舉行了銀團貸款合作章程的簽約儀式

2005 年 5 月 17 日

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對外宣稱建行將在年內上市

    作者整理

  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不僅工行的匆忙股改讓人憂心忡忡,由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共同注資工行也是一個無奈之舉。2003年12月注資中行建行后,由于核銷了中行建行的不良資產,兩家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分別降低到3.7%,5.12%,標普對這兩家銀行的評級同時上升到BBB+。

  銀行改革固然是大刀闊斧,但是整個銀行業的風險并沒有因此而降低。之后的兩家銀行大案頻發,使當時正處在股改關鍵時刻的中行建行遭遇窘境。銀行股改紛紛提速,而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本身的狀況卻不具備一個優質公司的條件,使得銀行股改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模式,看起來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修補補,沒有發生質變。

  另一方面,雖然注資后效果有限,但是迫于我國政府對于WTO的承諾,必須在2006年底之前全面開放銀行業。到時,國外經驗豐富的銀行紛紛涌入,競爭更加激烈,同時我國政府又必須間接調控金融的同時掌握對銀行的控制權,這種控制權可能是間接的,也可能是直接的。但政府必須把這種權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為此,現在這條從銀行注資、財務重組、到股改的道路必須一直走下去:先引進國外的戰略投資者,引進他們先進的管理和充足的資金,使銀行始終保持良性高效的運作,最終保證國有經濟對于金融的控制權。

  這樣就決定了一方面注資效果有限,另一方面注資又勢在必行的矛盾,這種內在的矛盾正是由我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導致的,而這種脆弱性起源于中國國有銀行定位不清,這也正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憂。銀行業改革最終向我國金融體系的現實做出了妥協。

  剪不斷銀行與政府的聯系,又要將國有銀行完全推向市場并獲得市場的認同,使得這場轟轟烈烈的銀行改制抹不去它濃重的政治色彩。

  海外上市任務艱巨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股改之后,另一項非常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則是: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接受市場的考驗。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但凡國際上大的商業銀行均喜歡獨立管理控制。在這一點上,海外戰略投資者很難與我國管理層達成一致。這也是中行,建行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屢屢受挫的真正原因。

  這種屢屢受挫的情況從中行身上就可見一斑。

  中行自2004年開始先后洽談過不少于十家的海外戰略投資者,其中除了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銀行(UBS)、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外,還有許多歐洲大銀行,包括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瑞士銀行(Swiss bank)等等。

  但中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最后名單仍遲遲沒有最后敲定,雖然中行表示沒有敲定的原因是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戰略投資者,但我們不難推測,這種“合適”是指的資產規模、經營理念、以及控制管理方面的“合適”。從中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曲折過程,不難看出引入戰略投資者以及海外上市的艱難。

  與中行建行相比,工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歷史并不短。早在2003年,工行就已經開始與多家著名的投行有過洽談。其中包括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匯豐銀行(HSBC)等等,由于接觸過的國外銀行不對外公布,導致最后誰將成為海外戰略投資者引起了外界多方猜測。工行能否順利引進戰略投資者,目前情況仍不明朗。

  與我國銀行海外融資的舉步艱難形成強烈反差對比的是,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非常需要好的銀行股。但因為我國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十分有限,并且我國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長期不匹配,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在國內整體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小。

  海外市場仍是國有銀行上市的首選。國有銀行為此將付出更高的代價:即承受更大的壓力、忍受更加苛刻的上市條件和海外投資者挑剔的眼光。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端 午 節
快樂端午精彩圖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