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銀行研究 > 正文
 

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之痛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1日 02:23 第一財經日報

  曾凡龍

  不良資產問題,一直是各國有商業銀行非常頭痛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銀監會公布的2004年底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5751億元,不良資產占比為15.62%。從現實情況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無論從總量還是從比例看,都還在高位徘徊。

  根據國外不良資產處置收回的資料及經驗,我們將不良資產的收回率作出如圖的折線圖。

  從圖上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良資產的收回率幾乎呈直線下降,其價值會像冰雪一樣消融,這就是不良資產的“冰棍效應”。

  不良資產處置緩慢國家財政承擔損失

  面對不良資產處置收回的“冰棍效應”,國有商業銀行“歷史”和新的不良資產的處置進度怎樣呢?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12月末,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指累計回收的現金、非現金和形成的損失的總額)不良資產總額6750.6億元,階段處置進度(指累計處置總額占購入貸款原值的比率)為53.96%,資產回收率(指回收的現金及非現金占累計處置總額的比率)為25.48%,現金回收率(指回收現金占累計處置總額的比率)為20.29%。由此可見,5年過去了,當年剝離的1.4億元不良資產處置進度才剛剛過半,而資產收回率卻只有四分之一,按照“冰棍效益”理論推理,剩下的近一半未處置的不良資產還不得“人間蒸發”。最終國家財政不得不為此承擔至少上萬億元的損失。

  國有商業銀行當年未剝離的“歷史性”不良資產以及隨后產生的新的不良資產處置情況亦不盡如人意。對于當年未剝離出去的那部分所謂的“歷史性”不良資產,有些國有商業銀行可能在以后的處置進度中根據資產的情況逐步消化了,如能清收的清收,不能清收的就采取打包出售或以核銷的形式處理掉了。但有些銀行的這部分不良資產卻沒有處理,主要原因要么是找不到債務人,要么是缺少信貸檔案,有的甚至是牽扯到刑事案件,總之情況很復雜。而這些不良貸款之所以會形成,與銀行內部疏于管理不無關系。由于機構變化,人事變動,責任難定,“新官”不愿理舊賬,最后導致管理脫節,為企業逃廢債務創造了可乘之機。當然,不良的信用氛圍與不規范的法制環境也在相當程度上為企業逃廢銀行債務開了方便之門。銀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對這種企業往往缺乏敏銳的嗅覺而被動受套。當然“歷史性”不良資產的形成也有政策性因素,如1998年農行接收的農發行劃轉的政策性專項貸款。事實上,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貸款當年是鉆著“政策性”的空子拿到的,形成不良后,國家對這批貸款卻沒有相關的處置政策,因此只能是增加接收行的歷史包袱。

  處理難題切中管理漏洞

  承前所述,“歷史性”的不良資產,從形成的時間看,少則6~7年,多則10年,有的欠息已經超過了本金。這批不良資產就好像雞肋一樣,棄之可惜,食之無味。要清收,找不到清收對象,即使找到清收對象,企業也是名存實亡,無力回天。既然清收、盤活都不行,那就核銷算了。要核銷一筆貸款,對于銀行來說又談何容易,先不說銀行有沒有能力(利潤)去核銷,就算有了這個能力,其報批程序也是極其嚴格,不符合核銷條件是絕對不允許核銷的。由于企業逃廢債以及銀行管理的漏洞、內部審計力量的薄弱、責任難以認定等諸多原因,致使核銷工作顯得步履維艱。

  “歷史性”不良資產不好處置,新的不良資產面臨同樣問題。新的不良資產與舊的不良資產在信用與法制環境并未發生大的變化的條件下,其產生的根源幾乎是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新舊不良資產產生的銀行內部管理制度或者說信貸文化背景發生了變化,一旦成為不良,新的不良資產就多了一些擔保(保證和抵押質押)以及貸后跟蹤措施。正是這些擔保使得銀行一旦處置起來處處掣肘,可謂是不良資產處置之痛。銀行想處置抵押資產或執行擔保的時候,總有人會通過各種渠道去說情,或者給你設置種種障礙,讓你無法擺脫行政或司法的干預。加之我國不良資產市場的不規范(全國沒有一個成型的不良資產交易市場),銀行面對內外監管部門對不良資產只降不升的壓力指標往往是使盡渾身的解數,但處置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

  偏方難醫重癥

  針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之痛,許多專家和學者開出了諸多“藥方”:一是建立全國性的不良資產交易中心;二是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三是不良資產處置引進外資。

  對于建立全國性不良資產交易中心的想法,我們認為這只能是理想主義者提出的創意。不良資產涉及各家行的切身利益,這個全國性的交易中心應該由誰牽頭去建立,由政府出面顯然是不可能的,在市場經濟環境日趨成型的情況下,政府行為正逐步淡出,交易中心其資源的配置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市場的形成又豈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所能建成?等到全國性的不良資產交易中心建成之日,恐怕原有的不良資產早就融化沒了。

  對于不良資產處置證券化的建議,我們認為其想法并非不可行,但在現實情況下,其障礙重重。我國現有的不良資產大多屬于體制性的信用貸款或保證擔保貸款,經過長期的“沉淀”,資產質量和變現能力差,加之國有企業經營狀況起伏不定,其價值已大打折扣。如果由政府來擔保進行證券化,弄不好可能會把銀行的信貸風險轉移給國家財政。另外,我國目前的評估定價機制還欠完善,市場環境還不是很規范,在處置不良資產時受到很大的人為因素影響,加上中介服務機構服務質量、信用還有待提高。對于這樣的不良資產,定價太低,會有賤賣國有資產之嫌;定價太高,將很難得到投資者的認同。因此,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推進更多地是停留在理論上,實際情況卻并不理想。

  對于不良資產處置引進外資的問題,據普華永道的調查顯示,國外資深和財力雄厚的投資者都渴望大力投資中國不良資產市場,只是缺乏明確的規范和連貫性。據其估計,外國投資者預留了800億~1200億元人民幣在未來3年內投資中國不良資產市場。這對中國的不良資產市場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但因中國不良資產交易市場的不完善,交易機會稀少而使外國投資者們變得有點悲觀。目前最大的難題是怎樣調整現有的體制,吸引外國投資者留下。面對快速融化的“冰棍”,各家商業銀行都在考慮或積極運作將不良資產打包出售給外資,但由于在引進外資上,各家行都十分謹慎小心,因此該項措施有一定程度的推進,但推進中遇到的障礙和阻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面對巨額的國有不良資產,有人寄希望于二次外部剝離,也有人想通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從根本上遏制不良資產的增長。二次外部剝離似乎已成為一種不可能,而內部剝離只是一種銀行內部管理方式的轉變,并不能影響國有商業銀行整個的財務狀況和資產質量。經濟學家認為,如果過分看中股市的籌資功能而把上市作為補充銀行資本金的主要途徑,就可能導致銀行風險的轉嫁,形成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風險的聯動效應,給整個經濟帶來更大的隱患。大家都在翹首以待中行和建行的股改進程,但愿股改能為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好運。

  銀行內部的改革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企業的配合、國家資金的注入、配套的處置交易市場以及相關的社會信用與法制環境,不良資產問題可能依然是高祭在我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營業部)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國有商業銀行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水藍幸福
水藍幸福海洋愛情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