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公布了“2005年中國13家銀行信用評級報告”。報告表明,我國銀行業整體信用水平較高,屬于“安全”級別(baa級及以上)的銀行達85%,屬于“脆弱”級別的占15%。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獲aaa級,而深圳發展銀行和廣東發展銀行則獲得了較低的“脆弱”級別(ba)。有關專家認為,此次評級反映出2004年央行、銀監會一系列法規出臺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后,我國銀行業的最新信用狀況,為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前
,完善與國際監管標準接軌的法規體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大公是我國評級業中對商業銀行信用研究最富資歷的評價機構,擁有在穆迪等國際先進評級技術基礎上自主開發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方法》,10年來對國內十幾家商業銀行或及其分支機構進行了近300次綜合經營和信用狀況跟蹤評價,;是我國最大的銀行次級債券信用評級機構,2004年評級總額度逾320億元;是同業中最大的銀行貸款信用評估機構,貸款評估總額已達1100億元,涉及項目投資金額超過3000億元;此外,大公還是多家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顧問。
銀行業信用風險是當前我國最主要金融風險。由獨立專業評級機構對銀行進行信用評級并公布結果,有助于債權人了解與判斷銀行信用風險,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提高銀行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也是對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有益的補充。大公的此次信用評級是在200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等法規相繼出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揭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序幕的背景下進行的,采用了最新行業數據,從運營環境、基本經營與競爭、資產質量、資本充足性、盈利能力等6個方面詳細剖析了我國銀行業信用風險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
大公研究認為,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基本保持壟斷地位的同時市場份額正逐步下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規模增長迅速,市場份額也不斷增加。由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本輪經濟周期中的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遠快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因而今后新增不良貸款比率反彈的可能性也相對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上,未來幾年,貸款利息收入作為商業銀行營業收入最主要來源的格局不會改變,但包含理財、信用卡等業務在內的零售業務收入對銀行整體收入的貢獻率將逐步提高。
2006年底銀行業全面放開日期的臨近和銀監會2007年1月1日以前達到8%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使商業銀行感到了緊迫的壓力。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制定了規模不等的再融資計劃,通過發行次級債、增資擴股等方案,預計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整體狀況未來兩年將不斷改善。
出于對各商業銀行對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的加大,通過借鑒外資銀行多元化經營經驗使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得到發展以及指向混業經營的銀行監管政策為商業銀行業務范圍的拓展提供了空間等方面的考慮,預計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未來兩年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2006年后我國銀行業全面放開后外資銀行的競爭將使中資銀行的市場份額有所減少,對中資銀行的盈利水平可能有一定的影響。
中長期貸款比重的增加和存貸款期限的不匹配,會加大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從而增加信用風險。在當前國家實行總量緊縮的宏觀調控措施和利率市場化趨向加強的情況下,這三種風險轉化為商業銀行現實損失的可能性增加。
綜上所述,就整體而言中國銀行業的信用風險將日趨逐步降低。
由于2004年大公分別對中國銀行兩期270億元次級債券、民生銀行58億元次級債券進行了信用評級,并已發布結果,因而本次評級不再包括這兩家銀行。其它7家銀行的信用評級為:
交通銀行aa級、招商銀行aa級、上海浦東發展銀行aa級、中信實業銀行a級、興業銀行a級、華夏銀行baa級、中國光大銀行baa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