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單羽青 北京報道 在世界銀行近日發表的最新《中國經濟半年報》中,有關中國銀行業的論述指出,雖然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下降,但很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2004年有所下降。除已進行注資的銀行之外,大多數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降到了監管機構規定的水平以下。
世界銀行11月9日發表的這份半年報稱,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資料
,2003年末,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人民幣1.92萬億元,將近GDP的17%),同期股份制銀行為7.9%人民幣1880億。由于中行、建行和交通銀行的資本金注入,以及中行的不良貸款在重組前已經轉移,截至2004年6月末,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下降到15.6%和5.2%。2004年6月底,可疑類貸款比率是6.8%(2003年6月末是11.3%)。世行認為,“這顯然低估了銀行的損失程度,因為大部分劃為可疑的貸款實際上不可能收回。貸款損失的撥備仍然不充足,只夠收回銀行體系累積損失的一小部分。”
半年報指出,中國的銀行迄今未能建立起風險管理體系,它們按定量分配貸款,而不是實行差別利率。因此,盡管10月29日的加息是一個重要的、全局性的舉措,但銀行還沒有利用這種利率的靈活度。因為長期實行利率管制,中國的銀行還沒有能力識別風險并對風險進行定價,即使現在允許它們這樣做了。另外,盡管看似利差很大,但貸款所受利率上限的限制,還在繼續抑制農村信貸和小額信貸。
10月29日,除信用合作社之外所有機構的貸款利率上限(保持利率下限不變)進一步放開,并放開存款利率的下限。世行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表明中國當局決心在銀行業改組的同時,推進利率自由化改革。但由于利率上限并不是貸款的有約束力的制約因素,因而在短期內這些利率自由化措施不大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世行認為,和國資委的情況一樣,行使國家控制權將是“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而對于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實行的股份制改造,保證有效的國家所有權是很重要的。在與戰略投資者談判或在采取措施上市發行之前,這方面必要的機構改革和體制改革應該到位。
“其原因在于,在涉及到將銀行部分地轉讓給戰略投資者或者上市發行時,國家作為所有者的利益和戰略目標可能與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個人的利益和戰略不一致。在面對潛在的投資者時,有效地代表國家利益也是很重要的;中央政府不能讓自己相對于今后銀行的其他所有者而言,處于不利的位置。盡管長期來看,其他投資者很可能對銀行的治理機構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它們當然有其自身的商業利益,并優先考慮。中央政府必須現在采取行動,以闡明、代表和保護自己的利益和優先權。”
|